三问PE:全球PE投资遍地开花被妖魔化 蝗虫还是益虫-1
如今在全球遍地开花的PE投资,对这个世界到底有怎样的影响? 这种进程并非始于今天,1980年代PE就有“野蛮人”的称号。过去几十年其在规模和地域上的长足发展,使得PE或许有害于就业、管理水平、企业整体健康状况乃至一般经济发展的忧虑席卷从美国、英国、德国到韩国、中国的所有市场。 一些极端案例则雪上加霜,比如瑞富(Refco)。2004年6月,私募股权基金Thomas H.Lee Partners收购了这家商品和期货合约经纪公司;2005年8月瑞富上市,PE也由此退出。但,不久后瑞富宣告破产。 “这个问题从来都是见仁见智。”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Josh Lerner说,从来“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PE是经济活动的催化剂”。倘若这个世界没有PE,很多公司将无法得到成长、扩张所需要 的资金。“因为围绕它们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会吓跑其他类型投资人”。 2007年开始,Lerner教授领衔达沃斯论坛的“PE对全球经济 的影响”(The Global Economic Impact of Private Equity)研究项目,“目的就是研究这些PE投资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他有一支顶尖国际化学者组成的团队,其中包括伦敦商学院金融学教授 Francesca Cornelli、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Per Str·mberg等;还有一群合作写作者共同努力。 来自PE业界、养老基金、劳工组织以及出版业界领袖级人物则为他们提供指导。 然而,PE对经济实体到底有怎样的作用力?是否真的有害而无利? 问题一:PE等同于投机? Josh Lerner:我们研究观察了1970年-2007年间全球范围内的21397个PE交易,发现: 1.6%的buyout交易以破产或财务重组而告终。这转化为一个年平均1.2%的破产率或者是重大金融困局。然而这一数据甚至低于美国的公司债拖欠率,后者是年平均1.6%。 这些企业再上市后(Reverse Leveraged Buyouts,RLBO)财务业绩显著优于同行业企业。那些198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并购案,投资后3年比之收购前一年,其营业利润率每年以20%增 长,净现金流量年增长40%。尽管这些数据在截至2006年以前的17年间有所下降,但年销售收入增长、净现金流量增长仍达到14.3%。 2.在这37年间,PE对所投公司的持有时间是增长的而不是减少的。其中58%的持有时间都超过5年,倘若考虑二次收购,PE基金持有企业的平均时间则 长达9年,20年前这一数据是6.82年。那些投资2年内就退出的“quick flips”在过去一些年占比也是持续下降的,仅占投资总量的12%。 问题二:PE能否在有限的投资期限内给被投公司带来正面影响?PE投资有害于企业管理? 事实上有些意见认为私有状态使得管理层面对具有挑战性的重组。但这种重组只是为了企业更着眼于短期投资,而不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也不是来自市场 对利润稳定增长的压力。另一些人也质疑PE是否比它们的公开市场同行们更具有长期投资理念,比如那些有PE投资的公司总是有所谓的特殊分红等操作。 Josh Lerner:我们对“创新企业投资”这种长期投资模式进行了分析。对上述提及的问题,创新公司提供了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试验平台。这和以下因素有关:研发 资金(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支出是长期性的,其对公司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在整体经济中所占比重增加、对注册专利的数量和质量都会有影响。这些因素足以衡量公众 公司、私人公司在创新方面的投入。 我们发现:并购前后专利水平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专利被引用的次数却显著增加,从投资前的年平均1.99次增加到之后的每年2.49次。这些PE支持企业更善于将创新活动集中于少数核心领域,这却提高了注册专利的质量。 问题三:PE如何影响就业? 这是个引起大辩论的话题。批评者认为PE造成了大量失业,而PE行业协会等机构最近的几份报告则极力佐证这个行业有利于就业。 Josh Lerner:虽然这些报道以及其中的数据都受到了市场的关注,但这些前期研究有显著的局限性:严重依赖回复不足的调研,无法控制比较企业的劳动力变化情 况,无法厘清VC所投公司和PE背景公司的劳动力成本的区别,分不清到底哪些具体领域新增就业或砍掉了工作岗位。 我们利用美国人口调查 局(U.S Bureau of the Census)的LBD(Longitudinal Business Database)追踪几乎所有PE所投企业,以及其投资前后的劳动力状况。我们分析了5000家有PE投资的美国公司和其30万个商业化机构以及600 万个同类机构。 结果发现:1.在交易完成当年及后两年,被收购机构就业增长比作为参照的独立机构慢;在可控条件下,交易发生前两年这两组机构年平均累积就业差是4%。 2.投资过程中,被投机构的就业率下降比独立机构快。每两年这两种机构的平均累计就业差异会达到7%。到投资案发生后的第四五年,PE控制机构的就业情况就会相当于独立企业。 |
相关阅读: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当前页:1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