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江湖沉浮 诱惑职业经理人离旧轨道投身私募
“我现在在香港,估计一段时间内不会回。”1月20日,张华纲的工作档期依然安排得难以插针。然而与繁忙形成对比的是,在张华纲更加谨慎的语气里,首期基金似乎募集得并不顺利,“原本是说去年年底前会成立,但现在还没有可披露的进展。” 一晃半年,张华纲筹划的PE(股权投资)依然悬在半空。 其实,进展缓慢并不奇怪,尽管2010年被称为地产PE的爆发年,但其中的辛酸滋味并不为人所知。除了少数几个PE形成规模并成立外,多数的GP(一般合伙人)都在资金募集以及构架上遇到了瓶颈。 困难是存在的。但包括张在内的众多职业经理人,正在进入PE行业。是什么让他们脱离了原本的地产职业经理人轨道?他们又是否适应新的身份和新的江湖? PE诱惑 在2010年的高管离职潮中,招商地产、保利地产、龙湖地产、世茂股份、广州万科等多家大型开发商的数十位高管相继离职。其中,金地集团的张华纲、赵汉忠以及郭国强3位高管的离开成为了去年离职浪潮中最为惹眼的焦点。 或个人原因,或健康原因,众人的离职官方理由都很平淡。在市场观点中,房地产高管的频繁跳槽、被换、离职或履新的背后,都或多或少地影印着业绩负增长压力。 很多职业经理人的下一站,依然是房企的职业经理人,带着已有的光环继续浸淫是最为简单且合乎逻辑的一种选择方式。但包括张华纲、赵汉忠等上述职业经理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地产PE。 不管被动还是主动,对企业管理思路的不同,必然会促使部分职业经理人选择创业来证实自己。“我为什么离开,想想就知道了。”张华纲曾经对本报记者说。 而PE所具有的金钱与自由属性,恰成为释放压抑的良好通道。GP所拥有的更广阔的权限与自由,再加上自身的地产行业专长,包括张在内的很多职业经理人都认为,凭着在业内获得的名人效应,在新的江湖中也可以很快适应,毕竟有过去几十年积累的人脉、资源,继续跑马圈地。 赵汉忠曾直言,愿意在新的领域赌一把自己的未来。张华纲等人又何尝不是。 江湖沉浮 但做起来,PE却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更多的人却被挡在了资金募集阶段。 在国内的LP(有限合伙人)中,机构投资者普遍缺失。“私募主要是依靠个人投资者。”张华纲表示。 GP拥有更多权限与自由的代价就是事事躬亲,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与业绩去说服更多的投资人投资。从去年7月份离职开始,张就不停地飞往各处,去拜会各种有钱人,说服他们加入到LP的行列中来。 但失去了此前的平台,在中国强势的个人投资者面前,行业名人的光环效应也并不一定是万能的敲门金砖。“过去的业绩不等于管理PE的业绩,实际上,转型的GP在资金募集上相当痛苦。”一位私募同业如此抱怨。 张的PE的难产,似乎已经验证了这一点。 对比之下,曾经的部将,赵汉忠的转型却相当成功。依托复星国际、易居中国,赵汉忠已在去年7月发起了30亿元规模的地产PE,用于投资商用地产,并担任基金CEO。 依托于大集团,这是一条与张华纲截然不同的PE路径。在人脉以及时机把握上,身处地方的赵汉忠似乎并不在张之下。 除此之外,苏鑫的高和投资也在市场屡有斩获。通过快进快出,高和投资在北京中莎广场身上大捞一笔,如今又在坐等囊中金澳国际项目的涨价。 尽管这种快进快出的模式被部分观点认为是伪股权投资,但按照苏鑫的话说,高和投资最初都是拿着项目去一个个地攻克投资者,快进快出也是展现投资商业地产的成功模式。 对于其他人的成功,“每个人的方式、风格与机会各有不同。”张华纲说。而对自己未来的行动,“跟过去一样,依然在做。” 一湖山水一波潮,里外都是江湖。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