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高管出走私募基金:各有诱惑太多还是难言之隐
大批私募基金高管纷繁自立门户的背后,是全球资金对中国市场的喜欢和外方协作同伴的误读 春节刚 过,中国私募股权基金行业便迎来了近年来最大的一波人事震荡。短短半月之内,德太集团(TPG)合伙人马雪征、集富亚洲董事总经理周政宁、凯鹏华盈 (KPCB)中国基金管理合伙人钟晓林、李立伟均挂冠而去,而在2月底,一度被外界视为最具实力的外乡PE厚朴基金亦传出消息:其创始合伙人王忠信行将离 开,兴办一支20亿美圆的新基金。 在中国PE行业从无到有的短短几年中,如此大范围而集中的高管离职现象并不多见,全民PE的火热年代里,究竟是各有难言之隐还是诱惑太多? “厚朴的三位合伙人都太强了,所以反而不太容易达成共识。”一位熟习厚朴的PE担任人对《环球企业家》表示,王忠信的离职并不出其不意,早在4个月前,业内便曾经传出厚朴基金三位创始合伙人方风雷、王忠信、何潮辉有可能分道扬镳的消息。 成立于2007年的厚朴基金,所具有的是其他同行少有的金色光环:淡马锡、高盛等大名鼎鼎的机构投资者;管理的投资资金范围高达25亿美圆;而其三位合 伙人均在国内金融行业内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其中,年近六旬的方风雷曾担任过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副总裁、中银国际执行总裁、工商东亚执行总裁等,主导创建高盛 高华证券并担任董事长至今,且与高层关系密切。离职的马来西亚华人王忠信极为低调,曾任高盛亚洲投资银行部的联席主管。何潮辉在兴办厚朴之前则是毕马威会 计事务所香港暨中国区联席主席。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致使王忠信离去的另一个重要缘由是厚朴基金的业绩并不突出,前景极为不肯定—25亿美圆的基金范围决议了它只能投资大项目,而这样的项目在目前的中国曾经不大好找。 2009年,厚朴连续投资了几个大项目,其中包括与中粮集团分离入股蒙牛乳业、从美国银行手中置办中国树立银行(601939)的股份、从苏格兰皇家银 行手中置办中国银行(601988)的股份等。固然投资于这些上市公司的收益看起来也不错,比如中国银行项目的账面收益翻了一倍多,但这种投资战略却不是 私募基金的典型做法,这几个项目都是置办上市公司的股份,其方式更类似于对冲基金。其收益与投资于Pre-IPO项目相比仍然具有明显差距。往常,厚朴的 第一支基金行将到期,王忠信的离去也被外界视为是厚朴淡出PE的信号之一。 相关于外乡PE,外资PE的人事故动就容易理解得多。一位曾与马雪征同事过的PE公司高管对《环球企业家》透露,早在一年多前,马雪征就曾经心生去意,其主要缘由是TPG的外乡化程度不够。 作为全球最著名的私募股权基金公司之一,TPG曾在中国投资了平安保险、中金公司等项目。与厚朴类似,TPG热衷于具有一定范围的项目,而作为中国区负 责人,马雪征的决议必需征得全球投资委员会的同意才行,但中方合伙人与外方合伙人之间在风险和文化的理解上却存在较大差异—有些项目在中国合伙人看来几乎 是零风险的,但是外方合伙人就会以为风险很大。以TPG投资的女鞋品牌达芙妮项目为例,中方团队以为达芙妮一年内要开500间店,但美国人却不信。而在外 资PE,这种矛盾就更容易呈现。 数据显现,在国内生动的主流投资机构中,2009年与2010年均有超越23名高层投资人(基金合伙人/董事总经理)宣布离职,其中超越八成来自外资机构,而今年仅前两个月,离职的高层投资人数量已达7人。 自立门户 固然离职缘由各不相同,但本轮骚动中的主角们大都选择了兴办新基金。从TPG分开后,马雪征将分离前不久从中国平安(601318)总经理任上辞职的张 子欣共创一只新基金;王忠信则打算成立一家名为RRJ Capital的新基金,据知情人士称目前曾经签约了八位投资者,当初投资于厚朴基金的新加坡淡马锡控股有可能位列其中;而钟晓林、周政宁也都表示有意创 立新基金。 “中国的机遇很多,当前是兴办新PE难得的好机遇。”欧洲大型PE泰丰资本中国区总裁石博在接受《环球企业家》采访时 说,目前的市场上活动性充裕,且国内外的投资人都看好中国的投资机遇,愿意把钱投到中国。据了解,KKR去年募集了一只范围达10亿美圆的特地投资于中国 的基金,从准备到募集完成只用了3个月,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这种情况下,对有阅历的基金管理人来说,当前则是自立门户的绝佳机遇—在这个方兴未艾的行业里,这些在外资PE中担任合伙人并积聚了丰厚阅历的人才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不只如此,投身新创立基金的明星经理人中不乏从其他行业而来的“转轨”者。去年,经济学家出身的原高浩荡中华区主席胡祖六辞职兴办春华基金,传言要募集 100亿美圆。与马雪征共同创建新基金的张子欣此前任中国平安的总经理,再早之前,原中国人寿(601628)保险的首席投资官刘乐飞出任中信产业基金董 事长。 与成熟市场不同,新兴的中国PE行业有着太剧烈的外乡特征。在欧美等PE行业比较成熟的市场,出资人在选择把钱投资给谁时, 最看重的就是该基金的投资业绩,因此兴办一只新基金十分困难,也并不常见。但在中国,由于PE行业兴起仅有两三年的时间,有业绩的PE并不多,也并不能构 成一个很高的进入门槛,所以才会有重生PE能够募集到大量资金。即使没有投资业绩,有些基金募集人也可以拿着项目去压服投资人。 但石博以为,这样的机遇窗可能只需三五年的时间,“一旦业绩显现出差别来,就会淘汰一批”。 与此持类似态度的是美国凯雷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兼亚洲联席主管杨向东,“一些人觉得你是PE就能赚钱,大家头脑太热。”一年多来,国内很多Pre- IPO项目经过上市创造了很多财富,但在杨向东看来这不可能持续,PE行业需求长期投资的耐烦。而对PE公司来说,要想具有稳定的团队,融洽的关系、好的 鼓舞机制和好的项目,三者缺一不可。“好的基金需求八到九年,由于感情和利益,真正的中心人物不会走。”杨向东通知《环球企业家》。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