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投和创业公司怎样达到双赢?
在网络上讨论投资和创业关系的时候,其实都比较选择性的忽视了创业成功率这个最重要的数字。我们是在讨论一个即使拿到了钱也不到百分之一成功率的事业,不要乐观的认为只要凑齐了团队,开了头,出了产品,有了销量,就一定能怎样。和文章中那些死的轰轰烈烈的企业相比,绝大多数企业死的悄无声息,既不悲壮也不豪迈。事过境迁,江湖上连传说都剩不下,从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 可以把创业公司分成三大类,第一类发展迅猛,已经看到了天堂的大门,第二类在竞争中发展,看不到尽头,也没有出现危机,wait to live,wait to die。第三类则充满了负能量,在寂静中血慢慢流淌。不管是那一类,除了极个别内心强大的创业者做到了凌驾于投资人之上,其他的绝大部分情况,投资人作为出资方,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所以讨论如何共赢,更主要是讨论创业者如何努力争取共赢,而不是讨论投资人如何心地善良,施舍共赢。 作为第一类,总数量不会超过1%,却几乎占据了所有人的眼球。这一小撮公司我并不想讨论,也并不了解,但我相信即使有万般不堪,双方就算都要动刀子了,也都会在大众面前开开心心的先把钟敲了再开骂,不管怎么说,能上市,能退出,这就算不输,剩下的只是分赃是否均匀的问题,对于剩下那些生死未卜或者行将入土的企业来说,用“身在福中不知福”形容他们已经是客气的了。 作为第二类,数量并不小,至少目力所及几乎都是这样的公司,虽然其中有大量的第三类公司混迹于其中。这样的公司想做到共赢,无外乎“平衡”二字。创业公司需要考虑和现有投资人的平衡,和后续投资人的平衡,自身发展速度和内部管理的平衡,etc. 因为绝大多数的创业公司还没有牛到可以蔑视一切外部帮助的地步,所以发展无外乎用内部的资源去交换外部的资源,以换取更快的发展,更大的规模。速度和规模本身就可以是陷阱,是老道的VC经常使用,用来套住所有年轻气盛,理想主义泛滥,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创业者,对赌更是既伤身又伤感情的大杀器,谁用谁明白。用一句话来说明就是,别做你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如果你控制不住,那么它几乎肯定会失控。 作为第三类,没有人愿意自己出现在这个阵营,但是从概率上来看,会有绝大多数的公司最后被归为此类。对这样的公司,共赢并非不可能,道理也并不复杂,“止损”二字足以。 首先要做的,也是最难做的,就是承认失败。忘了是不是扎克伯格说了这么一句事后诸葛亮的话:创业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无谓的坚持和过早的放弃。有时候还真的需要有勇气承认失败,而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也确实不是骗小孩的。我们不可以轻言放弃,但也需要警惕自己是否在无谓的坚持。很多失败乃非战之罪,不能因为情感和承诺就作出不够理智的决定,因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况且,一次失败并不意味着结束。 其次是礼貌的谢幕。谁都知道,撤退比进攻更难,更考验将领的能力,格局,品格,能够收拾残局,东山在起,收获的可不仅仅是军心,还有今后在创业市场上的良好口碑和VCer的善意。创业这件事是一辈子的事,某一次的失败并不值得气馁,某一次的成功也并不值得骄傲。成功和失败的创业经验同样重要,爱迪生不也“成功”证明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不适合作为灯丝使用吗。至少对于我来说,那些能够勇敢说出自己的失败经验,并总结了经验教训,而不是将自己的失败说得一文不值的创业者,会得到更高的评分。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