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涨停板背后的秘密
2014年09月09日 08:18
网站管理员08
[打印本稿]
我国的涨跌停板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在“老八股”时代,市场严重供不应求,于是,上证所推出了最早的涨、跌停板制度。
但有涨跌停以后,另一个问题产生了,没有人卖,结果天天涨停。为了修正这种缺陷,又搞出一个流量控制,一只股票持有达到一定的成交量,第二天才能继续涨。不过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要达到一定的成交量,就形成了最早的“对敲交易”。总之,涨跌停板制度的推出,跟抑制投机有关系。
全国范围内的正式的涨跌停板制度,是在1996年12月13日发布、1996年12月26日开始实施的。
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有涨跌停板制度,即使施行这一制度的,具体细节也有很大不同。对涨跌停板制度到底是好是坏,可以说是毁誉各半。有人认为,它扭转了股价的正常走势,也有人认为它有利于大资金利用其实力来控制股价等等。不管你是爱它还是恨它,只要它存在,我们就只能适应它。关键是我们要看懂涨停板背后到底蕴藏什么“秘密”。
首先,涨停板说明供不应求。买进的人要排队才能买进,卖出的人想抛就能抛掉,这是涨停板给市场带来的最客观的感受,也是涨停板背后第一个“秘密”。
供不应求,对价格来说,是好事情。所以,在大部分情况下,涨停的股票都会有继续上涨的惯性。造成供不应求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是大盘好,有时是热点对路了,有时是上市公司有利好消息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纯粹的庄家“做盘”。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说明股价上涨产生了强大的动力。
其次,涨停的出现会使市场被迫以时间来换空间。从物质层面上讲,时间和空间是不能交换的,但在市场里,情况就不一样。空间被限制住了,然后通过时间的延长,寄希望于市场各方面心态发生变化。所以,涨停板的背后就是用时间换空间,这是它的第二个“秘密”。
时间换空间,有换得成和换不成两种情况。如果通过时间的延长,买进的冲动被抑制了,卖出的冲动被鼓励了,这时,时间和空间就实现了交换,涨停板制度的目的就实现了;如果通过时间延长,买进的冲动进一步发酵,卖出的冲动变成了惜售,那么涨停板就成了一个蓄积买盘的“蓄水池”,一夜之后,涨势会更加汹涌。所以,时空不能实现互换,对价格上涨来讲,是好事情。
第三,涨停板背后总有一些虚假的“买盘”。我们经常看到出现涨停之后,买盘越堆越多,出现巨量封死涨停的情况。可以肯定地说,大部分涨停板的背后,都会有虚假买盘在里边挂着。明明买不到,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买盘在那里排队呢?哪怕是等到收盘也不会成交,但就是挂在那里,这种买盘一定是假的。所以,每一个涨停的背后,都要想一想多少买盘是真的,多少买盘只是挂出来“骗人”的。这是涨停背后的第三个“秘密”。结论不是所有的涨停都是迷人的天使,恶魔就站在天使的背后。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