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养老方式你选哪种
方案一:亲家互助组
总是笑呵呵的老袁是一家私募基金的高管,不到50岁,有一个马上大学毕业的独生儿子。
老袁为人和善,朋友很多,身体很好,行动敏捷。一日朋友聊天,老袁捧起茶杯对身旁的朋友说:“老了不想进养老院,还想和你们这些老朋友一起玩儿,但是儿子又不在身边,也照顾不上,和亲家结成互助小组是个不错的方案。”
身边的朋友都来了兴致。老袁这一代人,受到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大多膝下只有一个子女,很多人的子女不是在国外,就是在其他城市工作,朋友们或多或少都有养老的困惑。
“我们这一代人的养老模式将会有极大的变化,由于社会环境的剧变,我们和下一代的生活方式差异非常大。生活在一起很有难度,但是我们又不想进养老院,所以我一直在考虑用什么办法解决养老问题。”老袁告诉记者。
方案二:以房养老
温州商人林民华50岁不到,经营了几十年的生意,累积下一定的资产。近两年开始,林民华开始规划退休。
“我不指望子女供养我,我自己可以养活自己,也有自己的生活,就希望她们能常回来跟我们说说话。”林民华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财商》记者。
林民华有两个女儿,老大在美国读博士,老二在上海工作。林民华和老伴两个人平时上网、看电视、打麻将,周末自驾去附近玩。
林民华向记者展示一个粉红色的iPhone手机套。“上周末开车去义乌淘的。”
生意场上精明惯了的林民华已经开始为老年找一笔稳定的养老金。一方面十几年前林先生就开始缴社会养老金以备老年时用,另一方面,林先生还利用做生意积累的小资本投资了4家店铺,目前已经有2家租出去了,每年租金收入有十几万。
“股票基金这些都是年轻人玩的,风险也相对比较高。出租店铺还是比较稳妥的养老投资。”林民华告诉记者。如果四家店铺都租出去,一年大概也有二三十万的收入,每个月将近两万多,完全可以保障林民华做个宽裕的摩登老头。
“我选的都是温州发展潜力比较大的地区,预计未来这块地区开发成熟后,店铺可能还有小范围的增值空间。升值部分,如果还走得动可能会出去旅游。多出来的部分可能会捐些给贫困地区的儿童或者存起来供女儿急需。”林民华告诉记者。
在中国传统乡民社会中,子女是主要的养老收入来源,而林先生这一代老年人对子女的经济依赖程度明显有所下降,老年人对家庭的依赖也在下降,更多的老年人有自己的社交圈子。
林先生还会经常羡慕自己的父亲,林先生的父亲就住在林先生家隔壁,吃饭时间会到林先生家里,平时由保姆照料。这样的模式较为普遍,老一辈住在离子女不远的地方,子女周末或者平时会顺带照顾下老人家,并且在经济上不定时地补助他们。
但是林民华并不强求女儿在身边供养。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生活,和我们这些老人家观念、习惯不同。住在一起反而矛盾多,何必呢?日常的生活照料请保姆就能解决,不过一旦生病了,还是希望女儿能够在身边照料一段时间。”林先生告诉记者。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