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理财”不靠谱
“第三方理财”不靠谱 近两年,理财产品爆发式增长,第三方理财机构随之兴起。并把私募股权基金、有限合伙理财产品等等一些高端复杂的金融产品纷纷降低购买门槛推荐至普通消费者的面前,声称年化收益高达10%以上,吸引不少消费者把低风险的存款取出、把保险退保,转投“收益诱人”的第三方理财产品。不过一些第三方理财产品在销售中一味强调收益,隐瞒风险,出现资金链断裂后,让不少消费者遭受了重大损失,吃到了苦头。
盲目追求收益 易受双重损失
上海保险同业公会专家提醒消费者: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是投资的基本规律。如果遇到一个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远远高于定期存款、保险、基金等中低风险的投资工具,购买门槛又很低,而且销售人员还承诺保本保收益,这时消费者就要小心了。不少人因此中断其他低风险投资,转投这样的“高收益”产品,更是很可能遭受双重损失。
首先,中断现有投资必然有损失产生。相比与很多第三方理财产品宣传的高收益,很多人可能不在乎提前取出定期存款所损失的利息。但是对于保险客户而言,退保所产生的损失可能就很大了。特别是对于一些长期的寿险保单,持有至满期不但享有保障,而且能通过分红实现保值增值,而提前退保只能获得现金价值,可能低于所缴保费,更是损失了缴费期间的时间价值。
与此同时,高收益理财产品的风险不可忽视,潜在损失更为巨大。以私募股权基金为例,其客户群一般是机构和高净值人群,风险承受能力强,具备一定的金融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而普通消费者如果片面追求金融产品的高收益,不理解或不关注相关产品的资金去向和具体运作模式则风险较大。去年以来,经营类似金融产品的投资公司资金链断裂使客户血本无归,或涉及非法集资被立案调查等新闻开始进入公众视野,也为盲目追求收益的普通投资者敲响警钟。
两步走 避免被“忽悠”
为了避免被“忽悠”,消费者首先要考察所销售理财产品的机构和销售人员的资质。不同于保险、银行、基金、券商等金融机构,第三方理财机构是纯中介机构,代理销售各类理财产品,这家机构本身的合法性、具备销售所推销产品的资质和对所推销的产品拥有代理权,是合法经营的大前提。考察销售人员的资质也很重要,包括保险、银行、基金、第三方理财机构在内的金融机构间看似有很多共同点,其实法律和监管对其销售范围有着严格的限制和规定。比如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业务员的代理权限就是以保险为主,对于近年来在第三方理财机构热销同时也引发不少纠纷的私募股权基金、有限合伙理财产品等等产品是无权销售的。如有人以保险公司的名义销售第三方理财产品,那么消费者只需致电保险公司客户服务热线,即可核实销售人员的身份和产品的真实性。
第二,务必仔细阅读、看懂合同。高收益低风险——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是违背一般投资规律的。因此,如果有销售人员承诺其产品保本、且保高收益,消费者就要仔细看看合同条款了。通常理财产品条款都会明文标识收益为预期收益,也就是不确定的,即使有销售人员口头承诺,一旦亏损,消费者要想诉诸法律,也往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专家提醒说,如果遇到一个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远远高于定期存款、保险、基金等中低风险的投资工具,购买门槛又很低,而且销售人员还承诺保本保收益,然后让你把原有的金融产品退掉转而购买他的“第三方理财”产品,这时消费者就要小心了。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