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应坚决去杠杆化
一根阳线改变信仰。不仅是对于K线走势,对于投资者的信心,其实对场外配资同样如此。随着股指持续收阳,以及上证指数站上3000点大关,场外配资又再次悄然来袭。笔者以为,基于去年股灾的惨痛教训,A股市场应坚决去杠杆化。 近期股市行情向好,场外配资又开始蠢蠢欲动。虽然有传闻称恒生电子(56.24 -4.53%,买入)的HOMS系统将要解禁,但却遭到当事方的澄清。而据媒体报道,真正“启动”的是股价制银行的配资。春节后,广发、光大和招行等股份行放大了场外配资杠杆倍数,从此前的1:1或1:1.5,扩大到1:3的杠杆率。而且,如果有所谓的“夹层”,劣后的实际杠杆比率可能更高。其比例最高不超过1:5,配资成本则是6.4%。 显然,无论是1:3还是1:5都属于高比例配资,即便其一般都是通过信托、资管、基金子公司和私募来进行,高杠杆的特性则是不容置疑的。参与场外配资,像银行方面往往不会承担任何风险,风险几乎全部由配资参与者来承担。因此,场外配资,本身就是一项并不太公平的交易。 场外配资引发的风险已无须多言,去年的股灾即是证明。可以说,去年股灾导致投资者产生的亏损,有整个市场的高估值、市场监管方面的因素,个中场外配资成为股市暴跌的“导火索”亦是不容忽视的。夸张点说,是场外配资打败了牛市,而恒生HOMS、上海铭创以及同花顺(74.40 -1.73%,买入)等配资系统成为千夫所指其实一点也冤枉。 场外配资再次来袭,无论背后的资金出自何方,配资本身所隐藏的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而鉴于场外配资的危害性,去年监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去杠杆化的措施。关闭恒生HOMS等配资系统,清理伞型信托等“组合拳”鱼贯而出。此外,监管部门对券商两融业务也进行了整治。融资比例从此前的1:2降至1:1,同等条件下,融入的金额减少了,无形中风险也降低了。 虽然历经监管部门的去杠杆化,但笔者以为股市去杠杆化还有进一步深化的必要。股市从去年6月中旬至今,出现三次“断崖”式下跌,分别为去年6月15日至7月8日、8月18日至26日,以及今年的1月4日至27日。可以看出,这三波下跌都非常惨烈,短期内跌幅都非常深,对市场信心打击非常大。更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在监管部门去杠杆化前,还是去杠杆化后,只要某个交易日股指出现较大的跌幅,众多投资者便会不计成本地夺路而逃。 实际上,这三波下跌,都发生了踩踏,这亦是惨剧发生的最根本原因。投资者如果不出逃,等待你的或许是更低的股票价格。正是这种踩踏引发的“羊群效应”,引发股灾以及惨剧的发生。 股份制银行1:3甚至是1:5的高杠杆风险自不必说,即便是券商两融业务1:1的比例杠杆,其中的风险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去年两融业务余额的峰值出现在6月18日的2.27万亿,而股市在6月15日见顶,意味着后知后觉的融资者遭遇了套牢的命运。而为了控制风险,出逃成为其无法脱逃的宿命,那么这部分融资资金就会加剧股市的波动。 除了银行配资、券商两融业务外,资产管理计划、大股东股权质押等都不乏杠杆化,像今年1月份慧球科技(15.8 停牌,买入)董事长、实控人顾国平通过资管计划增持股份被平仓,多家上市公司大股东参与的资管计划濒临爆仓等消息就不绝于耳,此外,大股东股权质押亦是风声鹤唳。在股市严峻的时候,资管杠杆增持计划、大股东质押股份等差点引发了股市的再次大跌。 股市从加杠杆到去杠杆化的过程,亦是市场利益的再次分配过程。总体而言,像融资融券等业务,除了券商会受益外,到底又有多少投资者能从中获利呢?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