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地王风险向金融领域传递
今年以来我国热点城市土地市场异常火爆,地价竞拍激烈、溢价率超过100%的情况较为常见,各种形式的“地王”项目已经超过150宗,较上年同期出现明显增长。“地王”项目资金及其后的开发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金融体系融资,“地王”价格快速上涨能否顺利向房价传导存在不确定性,需要高度关注“地王”风险对金融体系资产质量的冲击。
据中原地产数据,今年全国50家大型房企合计拿地金额为3887亿元,平均成本6283元/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48.4%。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也是金融体系融资投放重点。2016年一季度我国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2.2%,增速比上年末高出1.3个百分点,比各项贷款增速高出7.5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1.5万亿元,同比多增5045亿元,增量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32.5%,较上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在金融机构表内贷款之外,各种形式资产管理计划还通过嵌套方式向房地产企业提供融资,导致社会资金进一步向房地产企业聚集。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1~4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6.8%,增速比1~3月份提高2.1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回升19.3个百分点;其中,比重最大的部分为“其他资金”,规模高达19915亿元,同比增长37.9%,高出平均增速21.1个百分点。这些资金主要是由各种形式的表外间接融资构成。 在现行房地产开发企业“滚动开发”、“项目开发”模式下,房地产开发企业资产负债比率整体较高,杠杆率居高不下。有机构研究,2015年我国房地产百强企业资产负债率继续上行,均值达到75.4%,较2014年上升1.5个百分点,整体负债水平有所上升。这些情况表明,热点城市参与“地王”项目竞拍的资金,并非主要来自房地产开发企业自有资金,而主要来自各种形式的金融体系融资。 在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基本平衡、局部地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地王”项目能否顺利建设销售存在不确定性。2009年年末,某上市房地产开发企业以近30亿元的价格将杭州某地块收入囊中,成为杭州当年“地王”,明显高出后进入该区域其他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价格,但时至6年项目仍未入市,并造成企业大幅亏损。2014年,虽然南京房价曾“一枝独秀”,但仍有至少过去10个以上地王楼盘以成本价格出货,甚至亏本跑量。业内人士分析,历史上大多数“地王”项目都“叫好不叫座”,由于成本高、起点高,运作难度要远高于普通楼盘,还要承受各种外部环境、政策调控风险,大部分项目没有实现预期表现,甚至还出现亏损或被政府收回的情况。 导致“地王”项目开发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房地产业大体仍属于“看天吃饭”的行业,政策变量对市场整体运作影响较大。特别是二线热点城市,城市本身发展不如一线国际大都市,社会就业机会总体有限,难以明显吸纳周边人口流入。目前二线热点城市房价出现明显上涨,不排除是政策刺激下房地产投资投机性资金回潮的结果,城市刚性、改善性住房需求并没有出现明显增长,且这部分人群的住房购买力随房价大幅上涨而显著下降,表明这些城市的房价、地价高位上涨缺乏基本面支撑。数据显示,近期苏州地价、厦门、南京、合肥等热点二线城市成交住宅地价平均溢价率分别为119%、150%、106%和258%,远远高出当地居民的收入增长水平。考虑到城市住宅分配业已存在的结构矛盾,在投资投机性资金推动下,住宅分配结构性矛盾将更为突出,最终可能因为过度偏离基本面而导致房价高位不稳。 房地产行业具备很强吸纳资金的能力,决定了很多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并非完全由企业自有资金推动。因此,房地产企业非理性追捧“地王”项目将引发强烈外部效应,甚至存在道德风险。一方面,房地产开发企业追捧“地王”项目,不仅可以扩大企业知名度,而且也方便企业后续融资。楼面价格大幅上涨,也将推动房价上涨预期,有利于周边商品住宅销售。另一方面,即使房地产开发企业“地王”项目无法顺利销售并回笼资金,经营损失主要反映在项目公司,且主要以土地使用权为抵押,主要反映为金融体系资产质量恶化。最坏的结果就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把本金蚀掉,但金融体系将为房地产开发企业非理性决策承担主要经营风险,因而存在较大的道德风险。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