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改革加快
对于5月份的中国宏观经济,早先的态度普遍悲观。而国家统计局6月1日公布的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5月份制造业PMI为50.1%,与上月持平,且连续3个月处于扩张区间,基本证明经济筑底明确。 简单解构数据可见,此月PMI数据明显超预期,且不乏亮点。一是制造业生产稳步增长,企业采购活动有所加快。在生产持续扩张的带动下,企业采购意愿有所增强。二是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高技术产业和消费升级相关制造业继续保持扩张态势。高技术制造业PMI和消费品制造业PMI持续高于制造业总体水平。三是“去产能”政策有成效。高耗能制造业PMI为49.1%,比上月下降1.0个百分点,滑落至荣枯线以下。 但值得关注的是,5月份新订单指数为50.7%,连续两个月回落,且与生产指数的差值有所扩大,新出口订单指数也降至临界点,这将对下一步企业的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因而,市场需求依然偏弱、制造业增长基础仍不稳固要引起警惕。由于工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制造业又是工业的重要组成,因而制造业增长不稳固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的波动,说明当前短期需求推动的外生性增长具有不可持续性。 5月底刚刚公布的前4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数据可以佐证笔者的以上判断。工业企业盈利水平非同小可,其与PM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逻辑关联在于:只有工业企业持续产生利润,才能使PPI转负为正,而截至2016年5月,PPI已连续50个月负增长;而PPI的持续向好才能拉升制造业PMI指数。 数据显示,前4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5%,增速比1—3月回落0.9个百分点。欣慰的是:4月份工业企业利润继续延续了年初以来的增长态势,改变了2015年利润下降局面;产成品存货出现负增长,4月末,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下降1.2%,为近年来首次负增长,表明企业库存压力正在缓解,有利于未来企业产能的释放和生产的增加。 然而,前4个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1.7%,其中,中央企业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3.9%,地方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2%;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8.4%,其中,中央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6.6%,地方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4.2%。 笔者以为,工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如果盈利水平持续下降,会出更多的“僵尸企业”,会使地方财政收入下降,金融风险加大。所以,对工业企业盈利水平的关注是体察中国经济晴好的关键性指标。当然,1—4月,国有企业收入、利润降幅在持续收窄。 总体而言,中国经济客观要求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此外,我国民营企业投资大幅下降,房地产泡沫、过剩产能、不良贷款、地方债务等风险点增多,亦即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未来发展的出路在供给侧,解决问题的关键靠改革。 笔者强调重视供给侧改革并非否定需求侧管理,所谓“发展、改革和稳定”要同时兼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为推动我国经济长远发展谋势聚力,需求侧管理主要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稳定的宏观环境。 简单归结,“依靠过剩产能支撑的短期经济增长不可持续”,要“抛弃货币宽松加码加快经济增长、去杠杆的幻想”。我们只有横下一条心,扎扎实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产业结构层次和社会生产力水平才能出现一个大的跃升。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