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投资内涵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指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当前中国经济正逐步迈向“新常态”,由过去的要素驱动向未来创新驱动转变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如何理解和把握“创新”的丰富内涵?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笔者认为,创新作为一种推动力,其丰富内涵至少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论观念创新。创新不是从脑子中空想出来的,而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从“农村包围城市”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再到改革开放,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再到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理论观念创新,都是中央在不同发展阶段,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发展趋势,提出的引领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思想保证。在众多创新中,理论观念创新是创新中的灵魂,是社会实践的需要,是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始终保持活力,不断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二,体制机制创新。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始终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抓手,基本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未来一个时期,应紧紧抓住国际经济和国际市场深刻转型的重大历史机遇,变挑战为机遇,积极推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真正把保持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改革体制机制等重大任务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创新,在创新中谋发展。 第三,发展方式创新。未来在“十三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将面对日益尖锐的各种结构性矛盾,面临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带来的新压力,需要进行更加系统、更加全面的发展方式创新。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不仅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要在转变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收入结构等)、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进程等诸多方面实现创新。就是要通过全方位的创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释放社会运行张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尽快由要素和投资驱动阶段向创新引领和大众消费驱动的阶段转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爱基,净值,资讯),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突破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等。 第四,科学技术创新。未来要加快完善“官产学研”综合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能力;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发展机制,有效发挥科研机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先锋队作用。 第五,社会管理创新。未来我们在制定短期的宏观调控政策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须破除制约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将社会保障制度纳入其中,继续深化社会事业改革,尤其是深化关系民生的教育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相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组织改革。必须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把解决社会民生领域凸显的矛盾问题当作重要事项来抓,防止来自社会内部的不安全因素威胁我国发展的大局,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