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对国企投资的影响
国资国企改革,无疑是中国经济未来一段时间重要的看点。处于当下的经济社会环境,国企改革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可谓重大。国企改革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国企的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等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但人们对国企改革寄予厚望,要让国企焕发出新的活力,对国资监管体系、国企分类监管、专业化市场化运作等的认知也需要突破。 长期以来,对于国企一直都有各种议论。首先是对国企经济效益的议论。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为454704.1亿元,同比下降5.4%,其中,中央企业同比降幅为7.5%,地方国有企业同比下降2.3%;从实现利润来看,2015年国有企业利润总额23027.5亿元,同比下降6.7%,其中,中央企业同比下降5.6%,地方国有企业同比下降9.1%。来自国资委的数据则显示,2015年,在106家中央企业中,99家企业盈利,37家企业盈利过百亿元,28家企业效益增幅超过30%。在经济处于转型之际,国企经济效益分化明显。 其次是对国企社会效益的议论。国企对社会的影响至深,在当前的特定历史时期,改革犹如开弓之箭,没有回头路。 “国企很复杂,国企的身份复杂、角色复杂、定位复杂、关涉的群体复杂。”一家中型国企负责人这样表示,“复杂的国企,在改革之际,很多时候很迷茫,迷茫于往日的辉煌,迷茫于如今的困局,迷茫于原有的体制机制,迷茫于未来的改革创新。这种迷茫,很多时候是对自己定位的迷失,比如自己到底以什么为导向、自己是市场化的经济组织么、自己在改革之际走向市场还是走向政策等等。我相信,一旦回归自己的本位,明确自己的方向,很多国企是有能力应对转型压力、找到新的生机的。” 一些国企感叹“身份复杂”,而本轮国资国企改革中重要的改革内容,就是通过监管体制改革、规范国企治理结构、激励机制创新等等,让国企回归本位。 国企监管体制改革是一个关键环节。不论是国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还是如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这样的地方改革方案,都将国企分类监管作为重要的改革举措。明确分类监管之后,如何监管也需要创新。国有资本平台这样一个“中间机构”的诞生,将给国企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在国企治理结构上,新一轮的改革为国企治理厘清关系。例如,在国企分类的基础上,上海提出规范设置国企法人治理结构,竞争类企业、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在董事、独立董事、财务总监等设置上,需要根据企业的分类和具体情况来确定。规范合理的法人治理机构将助力国企回归本位,焕发新的活力。 市场化的、规范操作的激励机制也是促使国企回归本位的重要改革举措。市场化导向的选人用人和管理机制加上注重长效的激励约束分配机制,可以让国企的人员流动和日常管理回归企业的本质,让其中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脱颖而出。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