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去产能”现状观察
随着最后一根烟囱轰然倒地,福建南平双友金属有限公司100万吨钢铁“去产能”生产设备拆除工程全部完工。看着经营16年、视如己出的钢铁厂,董事长黄国斌坦言:“心里凉凉的。”
南平双友是一家民营钢铁企业,早些年,由黄国斌发动家乡半个村子的村民共同出资创立,凝聚了村民的心血。面对市场不景气、成本负担重、生产经营难的困局,一直以来都跟着政策跑的黄国斌这次还是选择主动“断腕”。
双友钢铁遭遇的困境正是福建产能过剩企业的缩影。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福建钢铁“去产能”目标任务为445万吨,计划今年内全部完成;煤炭“去产能”目标任务为600万吨,退出煤矿78处以上,计划2018年内全部完成;同时,推动船舶、水泥、造纸、石材、化肥、纺织等传统行业一批低端低效产能转型提升。
事实上,单纯从福建市场供求关系看,多数工业行业表观上并不存在产能过剩,部分行业甚至还需从省外调入以解决省内市场供给不足。但“靓丽”数据背后,是企业规模小、产品低端、经营粗放、竞争力不足的行业现实。去年,福建钢铁、煤炭行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65.2%和55.1%,产能利用率低下的窘境亟待破解。
对此,福建在出台《福建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后,陆续在钢铁、煤炭等行业出台“去产能”细化实施方案,大力推动福建化解过剩产能工作。
福建省经信委产业协调处调研员金一帆在“十二五”期间即负责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在他看来,“去产能”首先要去除落后的经营理念,因此做好政策宣导是首要任务。
“只有真正认识到"去产能"工作的严肃性和必要性,企业才会主动配合政府,促进化解过剩产能软着陆。”金一帆说,随着今年钢铁价格的上升,一些领受“去产能”任务的老板也跟着心痒痒,如果政策宣导不到位,极有可能出现拖延设备拆除或重新开工生产、落后产能转移等回潮反弹现象。
为此,福建省、市、县有关负责人对“去产能”企业挨家走访做工作,现场查看摸清实情,领导入企,干部“下沉”,及时化解矛盾和冲突。“去产能”进度向社会公开,形成社会舆论监督合力。
“去产能”写在纸上,更要落在行动上。福建钢铁、煤炭80%为民营企业,规模既小又分散。以煤炭产业为例,按照国家标准,年产30万吨以下即为小型煤矿,而福建年产9万吨以下的煤企即占“去产能”任务的80%,工作量大且冗杂。
“相较于国有企业面临"人往哪去"的职工安置问题,债务化解成为民营企业"去产能"更为棘手的隐患。”金一帆说。
双友曾向当地银行贷款7000余万元。在得知工厂被列入福建省“去产能”目标任务计划后,当地银行紧急申请法院对企业厂房及主体设备进行封查,使双友“去产能”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听闻此,福建省经信委及时联系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协调福建银监局主动作为,经政府、银行、企业多轮协商,终于在规定时间达成化解债务共识,确保去产能工作顺利推进。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