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信贷超7万亿元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出台,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银监会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称,近年来银行业大力发展绿色金融,21家主要银行投放的绿色信贷余额达7.26万亿元,不良率低于同期各项贷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节能减排均离不开金融的支撑。”银监会政策研究局巡视员叶燕斐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有效控制风险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商业银行积极探索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在推动企业节能减排、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21家主要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达7.2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其中,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1.69万亿元,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余额5.57万亿元。
“这7万多亿元贷款没有一笔依靠国家贴息,完全是银行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实施。”叶燕斐介绍,一般固定资产贷款项目平均投资回收期在十年左右,而不少节能减排项目平均投资回收期是三年到五年。
截至6月末,21家主要银行的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不良贷款余额为226.25亿元,不良率为0.41%,低于同期各项贷款不良率1.35个百分点。
此次《意见》首次给出了绿色金融的“官方”定义,对绿色金融产品的界定和分类有指导意义。
其实,从2007年开始,银监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希望通过《绿色信贷指引》等政策构建绿色信贷制度框架,确保信贷资金投向低碳、循环、生态领域。目前,中国是全球仅有的三个建立绿色信贷指标体系的经济体之一。
与此同时,中国绿色债券市场也在加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青岛银行等先后在境内外发行了绿色金融债、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作为绿色债券市场的参与者,他们不仅得到了商业回报,也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当前,发展绿色金融在中国适逢其时、大有可为。”兴业银行副行长薛鹤峰表示,在我国“去产能”“调结构”的背景下,我国绿色投资、绿色金融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据预测,未来5年内,我国绿色金融的资金需求规模或达14万亿元到30万亿元之间,年均融资规模至少3万亿元。
今年初,兴业银行正式发布“绿色金融集团产品体系”,目前该行通过信托、租赁等非银行信贷方式提供的绿色金融融资占比已超过50%。
“不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推进绿色金融服务时仍存在一些不足,与国际专业机构还有一定差距。”叶燕斐表示,大多数银行对项目的减排节能效果缺乏评估方法和专业评测人士,往往得依靠国际专业机构作担保。
为此,监管部门正在着手建立绿色信贷国际交流合作机制,积极推动各国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工作方面交流互动,此次《意见》更是丰富了绿色金融领域国际合作的内容。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