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妖股”靠十余次并购支撑业绩 全通教育自救路复盘
全通教育意图通过投资并购战略实现业务转型的野心显露无疑。仅2015年以来,全通教育先后进行了十余次投资收购事宜,包括遍及各地的地方性校讯通公司、涉及继续教育业务的继教网以及围绕教育科技孵化器等。
从业绩上来看,转型的效果似乎不错。全通教育日前发布的前三季报预告显示,营业收入预计超过6.08亿元,比2015年全年的营业收入还要多近2亿;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预计超过3600万元。
不过,全通教育业绩和利润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投资并购行为。2015年,全通教育通过投资并购新增并表的公司就达9家,净利润共计8906万,占全通教育2015年净利润的95%,而2015年继续教育业务接近1亿元的营业收入,占全年营收的22.6%,全部来自于2015年收购的继教网。
然而,投资并购多家公司的全通教育在业务转型全线开花的同时,仍需面临规模扩展带来的成本费用的上升,自生式增长的压力以及收购整合的风险。
并购战略——渠道为王
随着全通教育这笔规模最大收购案的落幕,收购细节也随之曝光。此次重组涉及标的资产属于教育信息服务业,是有盈利能力和市场优势的优质资产,能增强与现有主营业务的协同效应。
不过,这起交易金额占全通教育总市值24.3%(按交易金额40亿,总市值164.46亿计算),并购案最终失败原因被解释为交易金额较大,标的资产的评估工作量大且程序复杂,使得重组进度受到影响。同时在后续时间安排、核心条款等方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不过,全通教育并没有完全放弃这一项目,终止后,全通教育表示会持续跟进该标的资产的各项进展,待交易条件成熟后,公司再视具体情况择机启动相关事项。
事实上,全通教育的投资并购战略自上市之后就已经开始。“IPO以后,我们的市值空间会给我们这样的企业带来更多正能量和机会,比如我们有融资渠道,可以募集资金;公司整个战略方面的主营业务,肯定有很多先发优势。”全通教育副董事长万坚军2015年4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道。
IPO以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媒介形式的变化,全通教育也在寻找新的业务模式。从前的主营业务校讯通不仅对于移动、电信公司依赖性很强,而且双方间的互动相对较少。从解决家校间的沟通问题,到解决老师备课、教案、评测、习题、作业等痛点,全通教育试图完成上述的一系列变化,从信息软件服务商真正成为从事在线教育的企业。
从全通教育投资并购的企业来看,全通教育收购偏好为拥有用户和现金流的赛道,围绕其校讯通业务为补充产业链。全通教育收购最多的类型就是地方性校讯通公司,杭州思讯、湖北音信、河北皇典、广西慧谷等渠道型公司都是如此。随着对这类公司收购的完成,全通教育渠道直接服务的地市增至102个,渠道优势进一步凸显。
要求匿名的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这类公司的特征是渠道类型的公司,规模其实还可以,但利润规模都比较小,这类并购很能看出全通教育的并购策略。实际上,在教育行业,很多资源都可以用钱来买,比如研发可以通过招聘研发人员来实现,但渠道资源的积累需要的周期会非常长的,所以说教育行业,目前还是以得渠道者得天下。不仅如此,为了获得更优质的投资标的,全通教育还积极在国内外投资教育类孵化器、基金项目。全通教育投资了教育科技孵化器Emerge Ven-ture Lab Ltd(以下简称“EME”),中山创客,认购了南通慕华基金。既借助国内的专业机构挖掘优秀的在线教育公司,同时开拓海外市场和资源,接触更多的教育创业者和资源,寻找更多优质的投资或并购标的。
当然,全通教育也自行研发了不少产品。最早在2014年8月发布了针对C端永辉、覆盖学科内容的全课网平台;2015年8月又发布了TO B端的全课云平台;以及全通教育战略布局的Esaas业务也进入了推广期,营收增幅明显。2016年三季报预告中也指出营收增长是由于Edsaas业务由战略布局进入规模推广期,收入增幅显著。
说道SaaS服务,市场的迅速扩张仍要归功于渠道。从事教育投资多年的专业人士张海庞认为SaaS概念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每年会有固定的财政投入投向固定的市场,这是一个to B的市场。而提供SaaS服务的供应商往往都是以前给校园这个教育市场做硬件、软件的供应商,所以SaaS服务的推广成本主要还是跟学校等机构建立渠道的成本。
不过,张海庞也告诉记者,之前的校讯通公司多是强渠道公司,随着这个国内的政治环境,其他更优质的产品,大家都逐渐意识到这种渠道和关系的作用在逐渐的下降,像学霸君这一类的产品开始出现,靠贴近用户需求的产品越来越吸引市场的注意。
转型路口
全通教育一直被称为妖股,这得益于它在A股市场的“良好表现”。自2014年1月上市以来,股价翻了数倍。2015年3月,在深交所挂牌仅14个月后,全通教育超越茅台成为A股最高价股票,在3月24日以涨停收于320.65元,与股价对应的动态市盈率达748倍,远超创业板平均90倍的估值水平。而当时新东方的市值为30.94亿美元(人民币约194亿)。
事实上,在2015年全通教育大规模开始投资并购和股价飙涨以前的2012年至2014年,全通教育的好日子似乎已经到头了。营业收入少量上涨,净利润也在2013年出现负增长,而利润率更出现明显下滑,从2012年的27.9%下滑至2014的23.3%。
全通教育传统的强势产品是校讯通,通俗讲就是老师给学生家长发送短消息的平台,主要通讯方式是手机短信,因而运营商中国移动这样的玩家,拥有强势的定价权。包括全通教育在内的各运维公司地位相对弱势,同时校讯通类产品也存在自身的瓶颈,使用过程中实用性不强,产品销售涉及强买强卖引发家长抗议,另外更加方便的社交软件的出现都让校讯通平台不得不进行转型。另外,深圳、陕西、湖南等地有关校讯通政策的出台也加速了转型的步伐。
全通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了转型之路,大量的资本投入很快改善了业绩表现,但运维公司向在线教育公司转型,仍须面对诸多挑战。
并购虽然在当前带来了业绩的增长,但是否能为未来的业绩带来持续性的增长仍不得而知。此前,全通教育分别对全通继教和西安习悦进行了业绩预测,起止时间为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预测业绩分别是8500万元和760万元。截止2016年6月30日,分别完成了434.07万元和207.36万元,均未达到预测业绩的一半。
而且,全通教育以10.5亿元收购的继教网承诺2015年实现6800万元净利润,最终差额达159.48万元。公告解释称,2015年度“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招投标及实施时间较往年普遍有所延迟,导致继教网技术部分中标项目无法在2015年内确认收入。
张海庞认为,在教育行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具有这样的特征,首先,它能够在在保持原有业务的基础上面,进行数据的积累,等待未来数据更加成熟时释放巨大的威力;其次,用新的形态对原有行业的改造,实现效率的提升。张海庞表示,全通教育在这两方面的表现都不错,它能够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关注度,去融资,然后去进行转型。虽然现在讲这种转型或者产业升级的成败还为时过早,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方向是这样,利用企业的融资能力去向现在产业去延伸。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