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借壳重组妖魔化
最近有一种说法很流行,那就是IPO改成每周都批了,审核也提速了,所以壳资源价值要降低了,炒壳要小心了。这完全就是一厢情愿,借壳重组既然存在,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首先,IPO提速和壳资源贬值不能划等号。壳资源凭什么会贬值?就是因为IPO提速吗?我们来看看这个IPO提速。按最流行的说法,就是照目前的审批速度,一年半可以消化725家排队企业。不知道这种静态的算法科学性在哪里?难道没有新增加的排队企业?难道这725家企业就是个静态的不增加的数字?你现在要上市去排队,又是什么时候可以审批上市呢?这种算法完全是刻舟求剑,再说,目前每周一批新股IPO确实有提速趋势,但这是建立在目前市场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的,万一市场情况发生了变化,比如再度跌跌不休低迷下去,这个IPO速度能否维持?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有一个优秀的新兴公司是这725家排队之外的企业,那它按正规渠道排队上市,请问是两年还是三年之后?那时候市场环境又如何? 其次,壳资源的存在,有很大一个原因是客观历史造成的。比如主板的很多国企股,当年就是包装最优资产上市,把一大批社会办企业的不良资产甩给集团,上市以后又不得不反哺集团,造成业绩不断下降,包袱越来越重,最终成为鸡肋壳资源。这样的情况在上市老一批上市公司中非常突出,这也是为什么目前上海本地股轰轰烈烈地搞资产重组的重要原因,这就是在为历史纠错。有意思的是,很多人认为借壳重组助长了市场的投机之风,是A股最不值得提倡的事情,但对于上海本地股这种过之而无不及的借壳重组,却只字不提,乐观其成。同样在A股市场之中,上海本地股国企借壳重组就天经地义,民营企业让壳卖壳就口诛笔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第三,为什么很多民营企业要让壳卖壳?大家都知道,作为市场经济最活跃的部分,民营企业一直处于风口浪尖,起伏相当大,只有生没有死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国有企业家底厚实或者有背景,亏得一塌糊涂有人买单,民营企业只能自生自灭。因此,很多民营上市公司,特别是中小板的自然人控股的上市公司,本身就具备天然的让壳卖壳优势,企业做得不好,把上市壳资源让给更好的企业,不占着茅坑不拉屎,这有什么过错?只不过,我们对待这种让壳卖壳的公司,要有火眼金睛,市场监管的应该是虚假卖壳、利用卖壳炒高股价大股东在二级市场套利,只要是发现这种情况,重处重罚,一定不要小打小闹,要罚得当事人吃鱼吐刺,要罚得整个市场为之心惊肉跳。但对于完全市场化的自愿买卖,借壳公司又确实是A股急需的优质资源,行政监管就不应过度干预。 很多人认为借壳重组就是A股的天然病灶,那么他们怎么去看伯克希尔?哈撒韦这个公司呢?40年前,这曾经是一家濒临破产的纺织公司,巴菲特买下它,并把它重组成一家保险投资公司,最终成为股神的旗舰公司。难道这又是西方的月亮比东方的圆?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