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宛男:IPO可以提速 注册制不宜推进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IPO家数共67家,募集资金332亿元;而据统计,今年下半年以来,已有145家企业获批发行,募资规模预计达1036亿元。无论是获批家数还是募资规模,都超过了上半年的两倍。特别是11月份,证监会批文从一月一发改为一周一发,前三周共核准IPO企业38家,募资221亿元。 随着新股发行速度加快,申报排队企业也由最高峰时近900家,减至目前780家左右。于是有人认为,“IPO堰塞湖”这一证监会的心头大患和困扰市场多年的顽疾,近期出现了消解迹象。注册制可以提上日程了。 错!目前远非是注册制推出的好时机,如果强行推出,必将酿成第二次股灾。为什么这么说?尽管新股发行是提速了,排队企业是减少了,但其背后还有两个节奏更快的提速: 一是发审会审核提速。自今年7月证监会宣布从严监管新股发行以来,8月上会11家,9家过会;9月上会13家,11家过会;10月上会12家,全部过会;11月(截止25日)上会28家,23家过会;估计11月上会很可能超过30家,一个月相当于前三个月之和。 二是申报家数激增:8月申报17家,9月33家,10月39家,截止11月22日已达47家。A股市场近三十年来上市从来是一本万利,只要能够拿到一个代码,业绩再差,再坑蒙拐骗,卖壳也可以大赚数亿、十数亿甚至几十亿。正因为如此,只要证监会稍微松一下口子,这堰塞湖的水就将越灌越满,越塞越可怕! 问题的严重性还不仅仅在这里。现在新股越发越多为什么市场还能呈慢牛行情?因为有三个没有放开:首先是23倍的发行市盈率没有放开,一旦放开,必然出现大量超募甚至重现148元的海普瑞(18.65 +2.19%,买入)。二是新股发行比例没有放开,即按照证券法的下限,总股本4亿元以下发行25%,总股本4亿元以上发行10%。君不见,江苏银行(11.34 +1.98%,买入)原计划发行26亿股,实际发行11.5亿股;上海银行(27.31 -0.29%,买入)原计划发行12亿股,实际发行6亿股;杭州银行(24.76 +0.53%,买入)原计划发行4亿股,实际发行2.6亿股吗?这都是按着10%的最低限度发行的。同样,4亿股以下的几乎全部发行25%。这样做的初衷,是减少了每家新股的筹资规模,增加了发行家数,即“排排坐吃果果”是也。但却留下了大难题大隐患:那余下的75%或90%怎么办?这就是几乎每个月都有数百亿大小非减持的制度原因!第三是市值配售不能放开,有大量的市值垫底等着摇号,这正是大盘保持稳中慢升的重要基础。 但是,注册制顾名思义是遵循市场化原则,要求新股发行的价格,发行的公司家数,发行的股份多少,都要由市场决定,而且绝不是只准持有二级市场股票的人才能申购新股。试问这些现在能做到吗?或者退一步说,能“创造条件”逐步做到吗? 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退市。一个健康的市场必须有进有退,可现在我们一年发几百只新股,退市最多三两只,一到年底重组股、垃圾股疯涨。一个只吃不拉的市场是健康的,符合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市场吗? 注册制现在为什么不能推出?让笔者引用两天前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的话:“目前我国6.7%的GDP增速主要是由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等投资拉动,并且这种格局在短期很难改变。服务业增长、消费等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一旦投资增速下滑,中国的经济增长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 众所周知,基础设施投资是政府起主要作用,大的项目都要由发改委审批;房地产看起来是市场化了,但其一级市场,即土地批租市场,还是政府控制下进行的。简言之,我们的实体经济主要还是政府和计划在起作用,我们的资本市场怎么能够一大步跨向注册制呢? 什么时候能实行注册制,等到我们的经济转型基本成功,即由基建、房地产等政府拉动转向高科技、消费等市场拉动,股票发行注册制也就瓜熟蒂落啦!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