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都有来头体制内精英
候鸟老人整体经济收入水平较高。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候鸟带来消费的上涨和就业的增加,同时也造成冷热明显的半年经济
海口某小区,63岁的退休干部老胡穿着短袖,在25℃的习习微风中跟几个老朋友悠闲散步。2400多公里之外,他的老家太原,当天温度是-8℃~5℃。
每年的10月,老胡从太原飞来。次年的4月,再从海口飞回。他背后是中国上百万正在践行这种被称作“候鸟”养老模式的老人,因为气候环境、空气质量等因素,“钟摆式”在原住地和养老地之间潇洒来回,令旁人羡慕。
老胡原来是太原一家事业单位的工会主席。2013年退休之前,他就为寻找合适的养老地点跑了全国好几个地方,最终选定落脚点在海口。买房的40多万元是独生女儿孝敬他的。老伴因为要陪伴女儿,今年没有跟他一起来。
在海口,老胡过得很舒心,“奋斗了一辈子,也该为自己活活了”。他每天跟老朋友们一起打乒乓球、打桌球,下午三四点钟在小区的温泉游泳池游个泳,偶尔去海边转转,吹吹海风。
“候鸟”一词很能概括这种新近流行的养老模式:冬天冷了,从北飞到南,远避严寒,享受阳光;夏天热了,从南再飞到北,远避酷暑,享受清凉。
全国到底有多少老胡这样的候鸟老人,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统计。根据海南省官方的统计,仅在海南的候鸟老人,大约有45万人。但在做过候鸟养老模式专门调研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看来,实际数字远远不止这些。
2015年春天,海南省卫计委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联合抽取了三亚、海口、文昌等五个市的1200名候鸟老人进行调查。
调查显示,海南省候鸟老年人群的户籍地主要在北方地区,特别集中在黑龙江省、吉林省、北京市以及辽宁省。仅来自上述四省市的候鸟老人就占总人数的53.9%。
尤为突出的是三亚。据三亚市民政局统计,“候鸟老人”主要来自东北三省、西北地区和长三角一带,其中四分之三是东北人。又因为黑龙江人过于集中,该市被当地人戏称为“黑龙江省三亚市”。
根据调查,90.3%的候鸟老人认为,“过冬”是他们远赴海南的首要原因。户籍地冬季严寒,不少老人深受“冬季病”的困扰,而海南温暖宜人的气候环境可以帮助他们减少病痛。
除了海南之外,广西、云南等地也正在迎来越来越多的候鸟老人。而从流向上看,北方老人到温暖地带越冬依然是主流,同时,越来越多南方老人选择在夏季流向北方避暑。
据黑龙江省副省长、省老龄委主任孙永波介绍,今年5到9月到黑龙江旅居养老的人数已经达到100万。
民政部今年7月公布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亿人,占总人口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亿人,占总人口的10.5%。据人社部等有关机构预测,到203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
老龄化是左右中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养老需求的不同层次和各个环节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在海南表现尤为明显。
候鸟式养老,随着气候变化飞去飞来,冬避严寒,夏避酷暑,在很多老人眼里,是一种值得羡慕的养老模式。但这种养老模式并不是谁都可以享受,它是以良好的经济收入为基础的。
联合调查显示,候鸟老年人群的平均个人月收入为3894.94元,远高于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1830.5元的每月可支配收入,也明显高于当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2599.6元的水平。
除收入较高外,此次接受调查的候鸟老年人群,大多早期已在当地购买自住用房,住房面积多在80平方米左右,房产价格主要在30万到34万元之间。
候鸟老人购房款来源主要有两类:大部分是老人用自己的积蓄购买,另一部分则是由子女为其购买。
在三亚候鸟式养老多年的安徽省退休工人老郑,每月退休金2000多元,属于候鸟老人中收入较低的,其住宅就是富裕的女儿购买的。
此外,候鸟老人绝大部分拥有非农业户口,有农业户口的仅占7%。少数农村老人能够做候鸟,绝大部分是因为儿女经济能力比较强,不光给老人买了房,还每月提供生活费。
老郑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他所在小区里的候鸟老人,都大有来头。
“有的是教授,有的是局长,就算是企业的,也都是大国企,一提就是一汽、哈药六厂、中石化什么的。”老郑说。
陆杰华分析,候鸟老年人群具有明显的“体制内精英”色彩。根据调查,83.1%的候鸟老人退休前在国营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党政军机关工作;其中,职位为机关事业单位负责人的比例高达40.8%,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达到20.4%。
老家的朋友在冰天雪地里,自己却能舒适地享受海风椰影,这让不少候鸟老人颇感满足。但是,看上去很美很潇洒的候鸟养老模式,也有着它的软肋——医疗养老服务上的欠缺。而这群候鸟老人恰恰是对医疗养老服务有较高刚性需求的人群。
老胡向记者抱怨,海口当地的医疗服务整体水平较差,医生的技术水平比大城市低。有些当地民营医院甚至会聘请候鸟老人中的退休医生坐诊。
联合调查也显示,医疗机构和资源不足是候鸟老人反映最强烈的问题。39.3%的候鸟老人认为在当地就医“不方便”和“很不方便”;48.9%的候鸟老人认为医院或康复中心是社区及周边首先需要增加的配套设施。
此外,异地医保结算需要垫资并且报销手续繁琐,也令候鸟老人深感麻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身体状况不佳的老人选择候鸟养老模式。
“(报销)太折腾了。我一般头疼脑热的,就自己买点药吃算了,能不去医院就不去医院。要是有什么大毛病,还真不敢在这里长待。”老郑说。
对于候鸟养老模式的出现和升温,当地政府有些后知后觉。
陆杰华认为,海南省候鸟式养老模式始于民间自发,影响扩大后才受到社会关注,当地公共设施建设、社会治理和制度建设等远远落后于候鸟人群的增长速度,现有的人口服务管理体制还不适应候鸟老人的需要。
正因为此,在候鸟老人的承接上,“重房地产开发,轻公共服务供给”的问题比较突出。
由于候鸟老人购房主要集中在80平方米左右的中等户型,导致当地房地产市场中小户型销得很快,但是大户型往往卖不出去。
整体上看,对于候鸟老人的到来,当地政府可谓喜忧参半。
从有利方面看,候鸟老人成为当地重要的房产买家,直接助推了房价,提升了市场热度。候鸟老人的日常生活消费水平高于当地人群,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消费,增加了就业。
从不利方面看,候鸟老人的存在造成当地“半年经济”的特点明显,候鸟们在的半年,需求较强盛,候鸟们飞走后,需求又降下来。
菜价是个最直观的反映。老胡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小区附近菜市场的菜价现在跟北京差不多,不过等到春节后人一走,菜价就明显降下来了。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