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贷濒临危机
2017年12月09日 11:16
管理员110
[打印本稿]
经济学里有一个词叫“预期的自我实现”。放在现金贷上,大致的作用路径是这样的:觉得他会出事儿,发布政策做预防——此时借款人见状故意不还——逾期率大幅攀升——结果,还真出事儿了。
这样的故事在金融系统内屡见不鲜。比如银行挤兑:某家银行的流动性告急,如果处理不善,很容易引起系统性的流动性危机,这也是中央银行这位“最后贷款人”的存在必要。
现金贷的问题,和当年非法吸储的P2P还不一样。P2P吸收的是社会中下层民众的资金,不兑付会引起社会群体事件,兹事体大。
但现金贷公司是放贷机构,资金一部分用股东的钱放贷;一部分是用从外面找来的钱放贷,通常是各类资金富余的机构,他们输出资金的时候会做一定的配比,并非全部送到现金贷公司手中。另外,这些机构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也比散户强。
很多人抨击现金贷,言必及其万亿级的市场规模,声称体量太大会有系统性风险。
但是,其中数千亿是借给优质人群的,而现金贷通常都是小额分散的,每个人只能借到几百到几千不等,就算去十个平台多头借贷,也不过区区数万元。银行最偏爱的对公客户就不是这样了,单一大客户动辄借几十上百亿,江西赛维、无锡尚德这种过剩产能企业的倒下,背后的坏账还会少吗?
更别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利用中央政府的隐性担保,为动辄几百上千亿的铁工基进行融资,造出诸多鬼城和超前工程,只怕相比现金贷这点体量,有过之而无不及。
君不见,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为太多的国企大客户不还钱,四大行已经技术性破产了;最后只能通过超发货币和坏账剥离的方式,才起死回生。这才是真正的系统性风险之所在。
引用《影子银行》作者、原瑞银研究主管张化桥的一句话。“你们(网贷)这个行业占整个金融体系的比重不到1%。跟国企和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导致的排山倒海的坏帐相比,你们太渺小了。我觉得,说你们导致了系統性风险是抬举了你们。”
因噎废食的可能性
对现金贷来说,用户去多个平台借钱的情形可能比较普遍,单个客户有几万的资金缺口也挺正常,这样的多头借贷还属于良性。
但确实有一部分平台,对各类息费没有封顶处理,导致一些用户几万的负债逾期后滚成几十万,引发悲剧性社会事件,但此类案例终究是少数极端案例。
而且,用看似很高的年化利率来衡量小额短周期的现金贷产品也并不合理,“你日常应急找朋友借几千块钱,还得请人吃个饭呢,这种人情折算成年化也不低了。”用51信用卡创始人孙海涛曾经的话来说,借1000,7天后还1030,看似利率高,但真正的代价“不过一杯咖啡的价钱”,给借款人带来的痛感并不强烈。
真正痛感强烈的,是那种毫无节制地在几十个平台多头借贷的人。他们久借不还、借新还旧,在对借贷上瘾后,似乎无法退回到当初没有杠杆的生活。
但如果因为这类人的存在,就直接封杀解决低收入人群临时应急需求的产品,无异于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今年也说过,对低收入人群来说,融资机会比融资价格更重要。
大多数短期现金贷,年化利率高但借款期限短,实际利息的绝对额很低。相比较之下,借款人由此获得的商业机会是更重要的。小贷公司最大的特点是低金额、高利率,随着次数的增加,金额增加、利率下降,最后能够正常下降到百分之十几。
现实是,很便宜的贷款谁都想要,但在国有机构主导的金融体系下,资金必然先进国企的腰包,穷人只有很贵的资金可借。再加上,穷人本身缺乏信用记录,培养信用需要过程,只有等这个步骤完成了,才能借到越来越便宜的资金。
对国企过度输血的金融体制,让民间的资金需求方借不到钱,让资金的供给方没资格做生意,造成了今天民间借贷高利率的现状,现在又反过来用结果去继续强化原因,全然不顾今天的结果都是当初资源的分配不均所造成的。
现金贷有罪,但罪不至死。然而,现在的整治方法,却刀刀致命。
从小贷公司的经营方面来说,业务量做大了,资金从何而来,并没有人替他们真正考虑过。
比如,央行副行长、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潘功胜提出,把ABS需要纳入表内融资计算。明明已经出表的债权却要拿到表内计算。
毕竟ABS大多属于机构资金,相比普通民众,机构有风险控制能力和承受能力。更何况,一些线上借贷的资产颇为优质,风险并不大,实在不应该斩断网络小贷的这个资金渠道。
总体上,由于“现金贷”这个名称的误导性,这次现金贷新政的打击面被急剧扩大了。
明明是“高息短贷”这一特定种类的次级信贷产品带来的问题(极短期限,极高利息,多头借贷,借新还旧),现在却似乎变成了打击一切无特定用途的借贷产品。很多并不存在所谓”嗜血现金贷“问题的公司,反被新政误伤,传说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真的发生了。
张化桥说,它们属于“茶杯里的风波”,“和烟酒、药品行业的灾难相比,微不足道;比起银行和信托行业的乱象来说,也是不足挂齿”。
还是那句话投资需谨慎,所以投资还是要审时度势,注意风向。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