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给开发商“喂奶” 实为进行干扰调控
日前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报告分析,在今年信贷政策日趋紧缩的情况下,房地产上市公司资金来源增速整体放缓,“新国十条”出台后更无一家房企获得银行大 额授信,融资难度不断加大。而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也正对地产商收窄,原本指望通过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输血的上市地产公司,近期已频频公告放弃或调整再融资计 划。 不仅开发商资金池的进水管被死死掐住,清算土地增值税、再次调高土地出让金10%等一系列组合拳还在从资金池往外抽水。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商们普遍陷 入了“缺血”状态。 尽管如此,如果能够通过降价促进销售来回笼资金,也不失为一种渡过难关的方式。但目前来看,房价却始终“高高在上”,与政策“死拼”的心态充斥着开发 商的内心,销售资金回笼成为最不愿采用的选择。不过,问题在于,要扛住政策的重压,就必须得找到足够的粮草。粮草在哪? 有迹象表明,私募股权基金(PE)正在进入开发商的视野。按照成熟的国际经验,金融运作、房地产信托基金和投资商是房地产的主导者,开发商则是围绕资 金运作的配套环节,这一模式又被称为“美国模式”。在中国,“香港模式”占据了主导地位,即以开发商为核心组成一条纵向价值链,从买地、建设、售房到后期 物业服务,通常由一家企业独立完成。在资金的压力下,目前国内一些开发企业正在尝试由“香港模式”向“美国模式”转变。这种改变很大程度上促进了PE与开 发商的有效沟通。 一位基金事务负责人认为,“现在国内开发商的融资渠道非常窄,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势必会遇到怎样去发展、如何去筹钱的问题。PE是比较可行、成本相 对较低的融资渠道,也是行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除了与PE合作之外,一些开发商也在尝试自己搞私募。“小公司搞私募,大公司搞基金”。业内人士这样形容现在的国内房地产市场,像盛世神州房地产投资 基金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不过,这些房地产开发商们的自救行为能如愿吗?在我们看来,未必! 首先,要搞清楚的是,房地产调控的目的不是为PE们创造投资机会的。从中央的态度来看,房价不降,调控就不会停。回顾一下近两个月来的历程,可以很清 晰地看到,开发商们一旦找到一条融资渠道,马上就会被新政策掐死。像股权融资、信托融资等都是中央在开发商的“逼迫”下才陆续推出的,目的就是不让他们拿 到钱。到了现在,“价高量滞”仍在继续,中央会眼睁睁的看着开发商们借PE“对冲”掉调控效果吗? 其次,对于准备进入房地产市场的PE来说,风险是很大的。一位投资者坦然表示:“敏感性测试告诉我们,如果房地产市场跌价30%,银行可以承担这个损 失,那我们也应该没问题。”我们并不怀疑PE风险控制流程的可靠性,事实上,其严格程度比银行高得多。但问题却没有那么简单。在中国,PE属于那种在市场 的自留地里长出来的野草,几乎没有什么政府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虽然其生命力很强,被纳入政府监管也是迟早的事。实际上,这种迹象 已经非常明显。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司长徐林日前表示,监管层已经注意到了这种全民PE热的现象,并在思考三个事关行业发展的问题:一是继续优化PE的发 展环境;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其中比较重要的环节是PE在募资过程中会不会演变成非法集资;三是引导PE服务于政府的政策目标。 这就告诉PE们,监管层已经在上下打量你们了,徐林的话说得很明显:PE要服从政府的目标!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在中央的眼中绝对是重点的监控对象,打压 房价是中心任务,如果PE们看到房地产这块“肉”肥而不腻,想吞下去的话,最后的可能就是“惹了一身骚”。这不仅是来自资金的风险,更是政治风险。 在中央想方设法给房地产断粮的时候,PE们却敞开怀抱给开发商“喂奶”,这种做法明显是在干扰调控。如果继续下去,对开发商和PE严厉的监管将很快到 来。 相关阅读:
|
|||||||||||
相关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