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金额投资,钱从何来?
尽管中央政府对于08年的4万亿讳莫如深,但并不妨碍地方在“稳增长”大旗下拉开新一轮大投资的序幕。7月末,长沙市公布了重大项目计划的具体内容,重大项目40个,总投资3748亿元。此外,另有155个一般项目,总投资4544亿元。长沙之后,其他城市也不甘落后,贵州《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或于8月份公布,计划投资居然是2至3万亿元。广州再抛2000亿投资计划,着手研究建设第二机场。广东省也公布了今年共安排重点项目280项,总投资2891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000亿元。而早在今年3月湖北省更是提出了12万亿的规模投资。 在中国的银行系统正为08年大规模刺激引致的2万亿至3万亿元地方政府坏账而发愁的当下,我们不禁要问:地方政府哪来的这么多钱来投资? 首先要说的一件事情是,国家审计署的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10.7万亿元,超过当年全国财政收入,78个市级和99个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渣打银行估计,中国最终将会有高达8至9万亿元的债务最终将无法被偿还。换句话说,中国潜在的债务违约规模甚至可能超过美国2008年危机期间的7000亿美元的纾困方案规模。 而面对着地方财政的大窟窿,中央政府直接叫停了地方自主发债权,7月6日,全国人大公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地方政府一条重要的融资渠道关闸。 《预算法修正案》的通过使得地方政府在兑现新版4万亿大投资时,可选的路越来越少,也越来越窄。从土地出让金方面说,在上半年一日趋紧的地产调控政策之下,房地产企业拿地的热情和频率明显下降。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30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6525.98亿元,同比下降38%。不少城市土地甚至出现了流拍、流标等现象。土地出让金的大幅减小代表着 “土地财政”时代的落幕。但即便如此,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土地出让金仍然会成为地方财政的一枚支柱。但过于倚重卖地来融资的地方政府,很难想象不会继续打出调控的擦边球。这对于抑制房价上涨的决策层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 而银行贷款方面。有南京市某银行负责人表示,已经被市领导轮番“谈心”了。目的只有一个——尽可能的多贷款。作为经济领域里最主要的金融机构,银行业对于我国目前的地方负债状况不可能不了解。但迫于地方政府压力,也很可能再牵扯到更多的利益问题,银行趟这浑水可能性并不低。但年初之时,国内银行业已经被迫延期了巨量的地方债务,早在一年前,银监会更是提出要求,要银行审慎开展与地方政府战略合作。这样露骨的要求之下,显然也是对于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颇有忌讳。但无论怎么说,银行或多或少都会卷入到新一轮的大投资中来。地方债务的高筑,其下是银行业危如累卵的债务风险。一旦国内经济出现不可逆的大幅度下滑,引发的债务违约将连锁式的摧毁现有的银行体系。 另一方面,地方债被叫停之后,地方政府的融资想必一定程度上会“从地上转入地下”——既然自己不能发,便要借助地方国企的力量,这几乎是一定的。政府为企业债作担保,进行融资的先例并非个案。与地方政府直接发债不同,担保企业债无论是明着来还是暗着搞,其最后的结果无非是将企业也拖入了地方融资的窟窿里。 早在10年时银行系统便有近24%的贷款因为地方债务的恶化而无法收回。加之上面提到的今年的债务延期,地方政府在债务问题上的压力并不小于其喊破天的投资计划。 可见地方政府的大量投资只会导致两个困局:一是引发现有银行体系连锁式的债务违约,另一个是将地方企业拖入融资的困境。 我们必须要提出来,比不作为更要命的是乱作为,地方政府背着天量债务实施的大投资计划,其资金能否到位放置一边不谈,即便是投资统统落实,对于国内经济体系来说,也未必就是好事。PPI的连续回落,通缩的忧虑四起,若只是为了稳增长而照搬了08年的作法,进一步毫无规划的投资和即将迎来的新一轮产能扩张将把中国经济拖入更深的泥潭。而当下的经济环境较之08年之时已经大为不同,经济环境的趋冷,使得项目投资的风险激增,一旦地方项目因为各种可测或不可测的风险而进入烂尾状态,地方债务的连锁反应将会猛烈而长久地相应,之于国内经济,其危害不言而喻。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