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之争 胜者必将迎合中国未来经济新特征
苏宁、京东的“电商价格约架”从8月15日打响。双方都做出了“血拼”的姿态,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微博) 在8月14日的微博上说:“京东大家电三年内零毛利,而且保证比国美、苏宁连锁店便宜至少10%以上。”苏宁电器(002024)则讽刺“只有没底气的企业才会在嘴上炒作价格”,而国美网上商城则表示,所有产品会比京东低5%。 首日价格战并不惨烈,苏宁和京东都有一些产品轻微降价。但最有趣的是苏宁国美的股价,国美在香港的股价继续暴跌6.94%,而苏宁电器原本被抛压打至5.57的历史低点,但苏宁发布集团增持总金额不超过10亿元消息则将股价拉至涨停。 苏宁是线下的巨无霸,原本是瞄着中国沃尔玛的地位去的,后来发现电商也非常重要,所以想转型为“沃尔玛+亚马逊”。我们知道,沃尔玛是“门店加配送仓库模式”,支撑它的基础其实是人口的集聚方向和人口的密度,这是一个空间学的概念。但亚马逊的模式恰恰是削弱了空间学模式。尽管它的仓储不考虑人口的空间学,而是交通的节点性,比如它在日本的仓储主要是放在市川市、千叶县、酒井和琦玉县。然后它可以利用本地的区域性物流商来进行下一步衔接。它在中国也就在广州、苏州和北京设点。所以“沃尔玛+亚马逊”是有一些“不搭”的。 苏宁现在很尴尬,尽管它整体做得已经很大了,门店加电商收入近1500亿,是京东的5倍,但是跟电商相比,门店高成本是很突出的。同时,由于中国经济下滑,电器消费缓慢,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近30%。股东们很担心苏宁的前景,同时觉得苏宁推电商会损害门店的利益。苏宁张近东只好通过质押股票来推动苏宁的增资扩股,但是质押之后苏宁股价大跌,从6月的8.8元跌到目前的6块多,如果苏宁不能有效护盘的话,意味着张近东要增加抵押物,张近东个人财务风险大增。苏宁于是要发债80亿来筹集弹药,但市场是否认可苏宁的策略则是一个问题。京东敢于趁机发难。 电商的另外一种奇特模式是淘宝创造的集市模式,让品牌商家或者个人商家,在淘宝天猫阿里巴巴平台上同买家直接“撮合”。因为是平台供应商,它不能消除买卖间的信息不对称,假货泛滥是个大问题。马云采取了分级模式和提高门槛,但不是导致个人商家抗议潮,降低淘宝活力;就是无法降低品牌和假货之间的辨识成本。因为传统上卖场之所以值得信赖,是消费者觉得卖场本身对入驻的货物和商家进行了有效的辨认,相当于卖场做了信誉担保。但是,淘宝似乎无法完成“无解的难题”,即使它想创造SNS的社交化方式,也无法消除买卖间的信息不对称,因为淘宝广大卖家往往生存的基础就是故意利用信息不对称。
试想,随着中国经济的温和而持续的长期衰退,消费者的钱越来越少,需求则变得越来越苛刻。假货对品牌的替代会引发越来越大的反感,淘宝的C2C的意义会被削弱。而中国城市化不再会以“超级城市”为特征,而是分散型的城镇化特征,那么门店模式在人口高度集聚下是有效的,而在分散型城镇化下是无效的,这会加速门店模式的亏损。这反而对电商是个好消息,因为电商是不需要利用人口高度聚集化特征的,再加上中国交通网络的便利度上升、区域物流分包的灵活,偏僻的小城镇居民也可以很快买到很远地方的品牌货。中国的电商之争的最后胜者,必然反映出中国社会和经济基本特征的变动。这也是刘强东们敢于“赌上一把”的底气所在。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