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IPO迷雾 让投资更理性
马年“马上有钱”似乎在股市IPO 重启后从“愿望”变成了“现实”,新股再次聚焦了资本市场的注意力。截至目前上市的近五十只新股中,无一破发,5 日平均涨幅为16%。在这些新股气势如虹的带领下,上证指数更是罕见地在一周内出现了285 个涨停板。 此情此景,难免令投资者心里痒痒,是该放手一搏炒新股的高收益,还是稳妥地赚一点某某宝或某某信托10% 左右的年化收益? 疯狂上涨VS 机构疯狂出逃 其实,高收益永远与高风险相伴相随,只是投资者容易在高收益面前忽略了背后隐藏的高风险。在IPO 暂停后再开闸的一段时间,新股引发的疯狂上涨背后,还有另一组数据值得投资者玩味。 良信电器(002706.SZ)遭遇8 大机构狂抛1.24 亿元,仅1 个机构买入了505 万元;新宝股份(002705)遭遇9 机构疯狂卖出1.94 亿元,仅1 个机构买入199 万元…… 这些新股几乎清一色地遭到了机构的疯狂抛售。其实,机构利用资金优势在上市首日将新股炒高,并在接下来的数个交易日中疯狂套现,获取高额打新收益的行为并不新鲜。 新股疯狂上涨与机构疯狂出逃同时上演的戏码,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中国股市发展的短短23 年里,有过8 次IPO 暂停后重启,股民们或许每次都希望这一次会有所不同,但令人有些失望的是,“炒新股”依然是这次IPO 重启后的主旋律。 最后一个“傻子”? 虽然证监会在2013 年11 月30 日颁布了新的改革措施,向着市场化改革迈出了一步,但“三高”问题(发行价对应的估值高、超募资金比例高、新股首日涨幅高)依然无法解决。另外,上交所和深交所设定的临时停牌制度,在这次新股发行中,作用也并不明显。市场通过在以后的日子连续涨停做出回应。 当然,机构爆炒新股后再抛售的行为,尽管不至于使股价一夜间跌落,但缺少大资金托盘的股票,避免不了会在后期回归理性。而缺乏信息渠道的散户,往往会成为机构抛售后的接盘者。 这时,问题就来了,在这场“博傻”游戏中,谁会是最后一个“傻子”呢? 经济学大师凯恩斯在研究学术之余搏击市场赚点生活费的时候,发现了市场中的“博傻理论”——在股票、期货市场等资本市场中,人们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而愿意花高价购买,是因为他们预期会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花更高的价格从他们那儿把它买走。 “博傻理论”告诉我们,傻不可怕,可怕的是做最后一个傻子。 当然,话说回来,如果能有先见之明,知道自己会是最后一个“傻子”,那么一定不会进入“博傻”游戏。最悲哀的是,只有发现没有更傻的人来接盘时,才知道自己是那最后一个。 因此,“炒新”的时候,要问一问自己,到底谁会是最后一个“傻子”? 回归理性的投资 对于投资者来说,短期内要想改变股市生态很难,但可以随时改变自己的投资行业和投资心态。拒绝参与“博傻”游戏,实实在在地做好资产配置,关注长期收益,关注自己的真实需求——这才是在这个浮躁社会中保障财富安全的正确做法。 曾经获得过1990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资产配置理论,通过大量实践证明,造成回报差异的原因91.5% 归功于资产配置决策,而择时、择股(例如:炒新股)对投资回报的贡献率不足10%。 另外,我们也需要在投资时认真地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才是你真实的财富管理需求?除了收益率之外,还有很多因素是在做投资时需要认真考虑的。 比如,投资的时候我们处于生命周期中的哪一个阶段?是刚刚大学毕业,收入很“屌丝”,却面临买房、结婚等大额支出;还是正值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身体状况亮红灯,还有担心将来养老问题;又或者已经退休,养老金不多,却也有点小钱?每一个阶段自有不同的财富管理需求,不是一个预期收益率的数字可以概括的。 又比如,我们对流动性的要求是什么?是需要随取随用,还是三五年内暂时不会使用?不同的流动性要求直接决定了投资标的的期限长短。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投资风格。你是属于保守型、稳健型,还是积极型或激进型?当出现较大比例的本金亏损时,你会不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如果自己的投资风格是属于保守型的,却抵挡不住高收益的诱惑,进行了高风险的投资,结果整天提心吊胆、形容枯槁,又是何苦来哉?毕竟,我们投资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更好地享受生活,而不是为投资所役。 其实,投资永远是以保障为首要目的。盲目“追新”,虽然可能追得很高,但更有可能跌得很惨。走过IPO 迷雾,让投资更理性,才会使投资成为实现更美好生活的助力。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