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i酱估值10亿
最近,papi酱爆红网络。内容创业,今年究竟是火了。 O2O不能投了,社交不能投了,更深的领域新基金看不懂,老基金或者老基金放的卫星基金都早已经布局完成,周期长,标的少。 只有内容产业,创业门槛看起来不是很高,社交媒体黄金十年积累下的人才供给又充足。加之经济下行,只有电影、游戏等娱乐产业反周期飚红。所以到 凡是泡沫大跃进,首先要树立几个典型。创新工场前年鼓吹内容创业的时候,捧的是暴走漫画和万合天宜。 暴走漫画和万合天宜虽然自黑“五毛钱特效”,但是实际上还是专业团队作战。《万万没想到》最初几集,是“微电影最佳编剧”易教授和留法导演系高材生卢梵溪一场戏一场戏死磕来的。 所以想让大批段子手和文艺青年下河湿鞋,一定要让他们产生幸存者偏差,心里盘算着“这特么的都能成功”,“便宜不占白不占”。 咪蒙和 papi酱 这样的成功案例,让大家觉得内容创业的成本已经归零。 实际上并不是,Papi酱自己是中戏导演系科班出生,看起来很粗糙的妆容、山寨的变声、随意的布景反倒是刻意为之。 看起来很cheap,目前才是一件需要花成本和精力去完成的事情。《太子妃升职记》的监制王珊珊在接受《好奇心日报》采访时承认,明显穿帮的镜头以及山寨的道具都是精心设计的, “一个木头背在上面,你会觉得很搞笑。但是我们是很认真的”。 内容创业不能看数据,老大也非死不可 不过从制作成本上来说,这些内容确实相对便宜,papi酱 一个在校生就能负担。但是当内容生产成本降低到今天这个程度,内容创业者真的需要投资人的钱吗? papi酱 说的那句话挺对的,“人不穷怎么当网红?” 所以说在内容行业,投资人其实比创业者更需要这笔投资。他们中的大多数还在摸索游戏规则,但是又害怕错失这一波的红利。 比如在互联网行业,研究型基金或者数据导向的投资人是个褒义词,很多人愿意往自己头上戴。但是换到内容行业就比较扯淡了。 除了看数据,看团队背景,看方向,拼执行力,所有互联网行业投资人的法宝几乎都失效了。有人拿Netflix的例子说事,说大数据能做出爆款。你问问大卫·芬奇答应不答应。 无论是 papi酱 还是《太子妃升职记》,火起来都是毫无征兆的。papi酱 之前和同学做过一个叫TCgirls搞笑组合,风格近似,但是完全火不起来。 菲茨杰拉德是当时美国稿酬最高的作家,但是写《了不起的盖茨比》不温不火,直到二战过后,这本书随着美国大兵一起遍历欧亚太平洋,火了。大刘的《三体》连载多少年了,电影改编权当时无人问津,被张番番十万买了去。换做现在再谈看看? 投资人真的不应该赌什么没火的东西可能会火,这不在你的经验范围之内,也几乎不在任何人经验范围内。资本运作应该在内容火了以后。小说改编电影,电影制作游戏。 《读者》和《知音》 但是大部分的网红段子手,并不具有作为IP连续开发的价值。 火成今天这样,Papi酱仍然不是一个好的投资标的。因为永远没人知道这个低配版的苏菲·玛索能火多久。面对 papi酱 估值10亿元,石榴坡卖价6000万这样的传闻,投资人可以严肃,但是不能当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是大多数知名美剧的走势。当年视频网站刚起来的时候,就有一批小制作的网剧火了,现在呢?有多少人还记得大明湖畔的李洪绸吗? 还有那些纷纷出来创业的前杂志主编,前电视台主持人,前体育评论员,融资八位数拿起。但是离开了原有生产内容的体系,以及传统媒体垄断性的渠道,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会迅速失去光彩。 投资人真正应该投的,应该是新体系,或者是能够创造新体系的人。小品演得好的很多,赵本山只有一个。新概念捧出来多少鲜肉,郭敬明只有一个。这些人不再出现在内容的前台,但是知道如何用工业化的方式产生80分左右的内容。 经纬出手还是很准的,拿下了卢梵溪,可惜现在人进去了。 不过有的时候感觉所谓的新体系,也没有和旧体系有什么差别。 有人问我怎么看逻辑思维,我说那就是互联网版的《读者》啊!也有人问我Papi酱和咪蒙火了你怎么看?我觉得就是在填补互联网上没有《知音》的空白! 如果投资人实在还是想在内容行业赌赛道,我觉得也不是很难。你去看看2000到2010前中国杂志发行量的前100名,都是谁在做,做什么?照着投就是了。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