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八种投资股权行为需要避免
最近很流行一句话“人无股权不富”,这句话要分两面看: 第一,只有股权投资(和创业)能扛住泡沫,别的估计都困难。 第二,股权投资很专业,瞎搞只会淹没在股权投资的泡沫里。 最赚钱的,要么是老板、要么是股东 虽然天天可以在朋友圈看到“中国会在什么时候衰落”“未来几年中国将受到投资过度的报复”“现在开始啥都不赚钱”之类的文章,但是前途还是光明的。 在消费上,中国老百姓和其他国家的老百姓没什么不一样,都是愿意花钱的。从前消费少,一来是因为没有钱,二来没有好质量的产品供应,所以最后仅有的钱大部分都拿去买房子了。 但从现在开始的未来十年,中国商业最大的变化,在供给一端是告别了物质稀缺,彻底进入供给丰盈的阶段,在需求一端,则是中产阶级这群愿意消费的群体崛起了。 中国的企业家们是最精明的群体,当他们看到年轻的消费者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愿意花钱,“一诚胜百巧”的工匠精神就会悄然回归,为这个市场提供优质的产品。 当我们拉长时间回看商业史,就会发现,在过去几百年里,最赚钱的事情,首先是做企业,其次是投资那些赚钱的企业。未来没有哪一项投资的回报率比投资股权更高,即使是买房子可能也不行。 那些关于消费的行业,吃吃喝喝、健康消费、精神消费,一定还有无数的金矿等待挖掘。 要避免这八种投资股权行为 最近几年,很多人也直接或间接参与到了股权投资中,但成功的例子少,失败的案例多。 股权投资是一个考验洞察力的事,因为99%的创业型企业没有机会长成参天大树,要找到那1%并不容易。比如以下这些情况,是在股权投资中需要极力避免的: 1 跟风式投资 身边的朋友推荐了个好项目,大家都投了,你也跟着投了那么一部分。以这样的方式参与投资无可厚非,但现在优质资产和优质项目越来越少,参与投资的人却越来越多,能不能保持成功率和收益率,这是个问题。 2 热点式投资 跟着热点投,看着某个打车软件热门起来,就投打车软件;看着上市公司都在搞游戏文化了,就投一把游戏产业。投资这件事离不开一个核心点——对于行业的理解,这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 只是跟着热点,是否能够了解行业的扩展性、可持续性?是否能够看到行业的潜在风险?行业竞争解构、进入门槛怎么样?这些都值得考虑。 3 知名度导向式投资 知名度导向式投资,就是跟着名气投,比如看创业者是名校毕业,在大公司有过丰富的经历,投一把。从结果上来说好像是这么回事,创业成功的人往往有着扎实的教育背景和工作背景,但仅仅参考这个维度,风险性还是很大。 4 控股式投资 给管理层一些干股,亏了也要亏得明明白白,烂也要烂在锅里。如果做一些自己原来产业上下游业务的,这样做也不是不可以,如果希望在新领域、新方向突破的,还是把主动权和方向盘交给年轻人吧! 5 被财务顾问教育式投资 现在财务顾问越来越多,专业不专业、负责不负责的都有。很多企业家被忽悠投了一些公司,还以为找到了下一家Google,却不想所投的项目可能早已陈旧。市场上提供深度服务的FA数量不多,大多走量,孵化器项目还能看,对路演基本就不用抱期望了。 6 监管加学习式投资 投资了,要派个财务去监管,或者派一些自己的员工去学习。这种做法其实是最浪费大家时间的,真的要学还不如老老实实花点钱或者资源找专家来上课。 7 集众式投资 一个项目,七八个人都看看,都来参与决策。 投资其实是件考验人性的事,投资人可能经常要为了做出决策而纠结。他们一边要说服自己和小伙伴进行投资,另一边还要在优质项目供不应求的情境下,说服创业者接受投资。 而决策流程、机制、依据,每个环节都会延伸出很多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投资这件事情上群体性决策大部分时候是劣于个体单独决策的。 8 不投 不投,是最大的困局。 一项成功的股权投资,关乎于对行业与项目的理解、投资条件的平衡、投资后续以及退出的管理,这是一份来自于资本的问卷。 在这个只有股权投资才能扛得住泡沫的时代,我们应该给自已上一堂全新的金融资本课。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