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投资逻辑生变
近日,某国资企业申请破产重整,一只与该企业相关的信托产品则提前几个月兑付。信托业内人士提醒,在信托风险项目增多的背景下,投资者更要注重对产品的选择。特别是针对近期一些国资企业出现违约这一新情况,投资者要改变投资逻辑,既要关注融资方股东背景,更要关注融资方所处行业,尽量避免选择产能过剩行业。 业内人士提醒,信托产品提前结束并非全部因为产品面临兑付危机。事实上,去年下半年以来,集合信托产品提前兑付热潮就一直延续。除部分是因为信托公司提前“排雷”外,大部分是因为产品被融资方用便宜资金置换。去年以来货币持续宽松,社会融资成本下降;加之A股持续震荡使得大量资金涌向固收领域,房地产、地方平台公司的融资成本下降较为明显,融资方便选择主动提前结束信托融资,转而通过其他低息方式融资。 据中国信托业协会统计,截至一季度,信托公司全行业风险项目为527个,规模为1110.19亿元,较2015年四季度末的973亿元增加137.19亿元,环比增长14%。在这1110.19亿元的风险项目中,集合类信托占比为53%,规模约为600亿元;单一类信托占比为45%,规模约为500亿元。 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显示,在经济增速下行周期,部分企业财务状况不佳,市场对违约风险的担忧明显拉大信用利差;由于前几年信托业务扩张较快时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煤炭等领域,目前面临较大的违约风险,信托风险项目规模环比两位数的增幅需要关注。一季度信托业的经营收入、利息收入、信托业务收入及投资收益均呈现下降趋势,信托业实现利润总额139.84亿元,较2015年一季度同比下降17.41%。利润下降与息差缩小以及风险项目违约刚兑有关。 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执行所长邢成认为,风险项目规模环比两位数的增幅,必须引起业界高度关注和警觉。特别是风险项目中集合类信托占比为53%,说明传统的以债权运用为主、“点对点”项目融资型的融资类信托业务已经成为风险项目的重灾区。 前述专家提醒,虽然风险项目的个数、规模都有一定程度增加,但对应信托资产规模165809.95亿元,不良率仅为0.66%,信托业风险处在可控范围之内。 据统计,信托公司在净资本管理约束和增强风险防控实力的双重压力下,增资扩股热情不减。截至一季度全行业实收资本达到1709.35亿元的规模,较去年四季度增56.84亿元,每家公司平均实收资本规模一举突破25亿元大关。截至一季度末,全行业信托赔偿准备金规模高达161.06亿元,同比增长31.43%,这为信托公司防范各种经营风险提供了基础保障。 尽管信托行业已就项目风险处置形成一系列保障机制,但对于投资者而言,一旦产品陷入兑付危机,可能会面临一系列纠纷。因此,业内人士建议,在投资信托产品前,投资者要“精挑细选”。第一,要关注信托公司的综合实力,我国目前有68家信托公司,要看其投资管理能力、风险控制体系、盈利能力、管理团队、历史业绩等情况。第二,要关注投资行业,国民经济支柱行业或新兴行业更具投资价值。第三,关注融资方实力,了解融资方的财务状况、成长前景及行业、公司背景。第四,关注担保方式,要看担保人背景、担保人净资产及构成、担保人与融资方关系、担保人承担的责任等。抵(质)押率越低说明项目风险越小、项目越安全。同时要看抵(质)押物的变现性。第五,关注第一还款来源,要了解预期收入的可靠性,即项目成功的可行性。第六,关注产品期限,信托产品一般在购买后到融资方支付本息之间投资者的资金是不可赎回的,所以投资者要看好产品期限,以便安排未来现金流。另外,部分产品存在提前结束或延期的情况,投资者在签定合同之前要留意有无这类附加条款。 随着近期一些国资背景的企业出现违约,使得信托投资的逻辑出现变化。以前投资信托产品,如果融资方是国资背景,产品兑付的安全性就不用担心太多。但现在债券市场、信托市场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显示,投资者在选择信托产品时,不能依赖融资方的国资背景进行投资决策。首先,无论融资方是否具有国资背景,都要重点关注融资方所处的行业,尽量避免选择产能过剩领域。同时,也要关注各地政策。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