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单车死得一点也不冤,合伙人模式实为圈钱
日前,悟空单车凭借国内首家退场的共享单车平台这一称号火了一把,完成了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定下的“如果失败了,就当做公益”的心愿。
悟空单车的倒闭,是共享单车大战不断升级、进入洗牌的开端,随着资金、供应链向摩拜、ofo等头部玩家集中,未来中小共享单车品牌将举步维艰。我预测,100多家共享单车企业中,绝大多数玩家将只是活着,悲催的将成为下一个悟空单车,黯然退场是注定结局。
被摩拜、ofo收购则算走运,它们要么占领一个碉堡强大到两大巨头久攻不下,要么打下来需要更多资金。在我看来,活着不火倒闭后才火的悟空单车,尽管收到不止一家公司递来的橄榄枝,欲将其收入囊中,但它并不具备收购价值,运营期间与ofo洽谈收购结果吃闭门羹就是最佳证明。
事实上,悟空单车不仅不具备收购价值,而且死得一点也不冤枉。从工商信息来看,悟空单车资金主要来自其创始人雷厚义,他曾做过消费金融领域的小额现金贷。与摩拜、ofo动辄数亿美元融资和巨头站台相比,悟空单车账上资金极为有限,严重限制其扩张速度和供应链话语权。
因此,直到倒闭时,悟空单车扔偏安大本营重庆一隅,累计1万多用户,押金100万元,最高时日活两三千,这一数据不仅与摩拜、ofo相差甚远,与二线阵营玩家相比也被轻松完爆。
尽管雷厚义再三否认运营悟空单车纯属玩票,但从其犯下的种种错误来看,悟空单车从头到尾就是在玩票,除了使用机械锁这一漏洞,对合伙人模式深信不疑是其犯下的最致命错误。 众所周知,摩拜、ofo在单车设计理念不同,导致生产成本不同,但它们毕竟属于重资产模式,前者自主生产、富士康双管齐下,后者利用传统自行车厂商的产能优势。反观高喊轻资产模式的悟空单车,表面上看是受制于资金短缺的无奈之举,实则是彻头彻尾的圈钱把戏,与其老本行消费金融无异。
轻资产理念的载体是合伙人模式,按照雷厚义的说法,每辆单车投入1100元享有单车的100%所有权、永久的单车收益权和3年广告收益权。需要指出的是,第一代悟空单车成本为200元,比ofo 300元造车成本还低,有利于快速扩张,悟空单车再囊中羞涩,花20万元投放1000辆也不成问题,为何要从用户手中集资?
要知道,涉足共享单车领域之前,雷厚义经营消费金融处于盈利状态,悟空单车倒闭时也仅投放1000多辆单车,我不相信他连区区20万元都拿不出。退一步讲,即便雷厚义拿不出20万,按常理来说应该找投资人求助,而非寄希望于用户,实际情况是悟空单车从一开始就未融资,花的都是雷厚义个人的钱。
我猜测,悟空单车在运营之初不是融不到资,而是压根就不想融资,雷厚义绝对拿得出20万元,他的如意算盘是个人少花钱、用户多花钱,待时机成熟再找ofo等实力玩家卖个好价钱。
悟空单车合伙人模式本质是众筹,而众筹的根本目的是融资,试图借用户之力解决资金困境,以盘活资金链、为打产业规模仗提供后方保障。为了说服用户掏腰包,雷厚义提出上述诱人的条件,但问题在于,悟空单车能否活过3年是未知数(结果只活了5个月),而且在全行业盈利模式不清晰、普遍亏损的情况下,本身不盈利的悟空单车凭什么保证用户获利?
再加上悟空单车200元造车成本与用户投入1100元差距之大,不禁让人怀疑,合伙人模式玩的是画饼圈钱的老把戏。试问,一个核心竞争力不强、前途渺茫的单车品牌,用3年广告收益权来诱惑用户进行高投入,1100元都可以骑3年,难道不是赤裸裸地圈钱?除了圈钱我想不到还有其他目的。
最终,雷厚义被残酷的现实狠狠打脸,实际融资60万元,与预期的3000万元相差甚远,即便使用机械锁的单车没被偷,资金不足的悟空单车也无力拓展市场,在重庆大本营未建立竞争壁垒,自然成为ofo眼中不具备收购价值的标的,二者在重庆的市场表现呈现天壤之别,倒闭成为其唯一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共享单车大战持续升级,资金已不是决定战争走向的唯一因素,供应链、团队、市场、运维等其他因素也至关重要。换言之,共享单车洗牌加速后,拼的是综合竞争力。即便现在悟空单车苦苦硬撑,羸弱的供应链、高成本的运维也会将其慢慢拖垮,倒闭只是时间问题。
(来源:中关村在线)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