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理性消费 合理投资理财
2017年10月25日 02:48
网站管理员007
[打印本稿]
近年来,一些无良经营者打着“惠民工程”“政府补贴”等光鲜旗号,假借著名医药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高大上名头,扮演专家、学者,将其产品标榜为国内重大发明或国际科技领先成果,包装成能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有的还搬动国内外知名人士为产品销售站台。
他们通过养生讲座、有奖听课、免费体检、免费旅游等方式,忽悠老年人盲目购买高价保健品。为此,提醒老年人一定注意防范以下常见消费陷阱
法规禁止宣传保健品有疾病治疗、预防作用,切勿听信将保健食品吹嘘为灵丹妙药;保健食品不能替代其他食品,过度服用保健食品,非但不能保健,相反会损害健康;选购保健食品要认准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标志(蓝帽子)及批准文号,相关产品信息可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查询;选购保健食品要检查保健食品包装上是否注明生产企业名称及其生产许可证号,可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查询生产许可证号;无良商家具有欺骗性很强的营销手法和完善的销售网络,不同商家往往会共享老年消费者个人信息,向其展开轮番推销,老年人一旦被盯上就很难抵御和摆脱;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保健食品,买时注意索要正规发票和联系方式,一旦自身权益受到损害,可将相关票据、资料等作为维权证据。
当心团购价背后的陷阱。一些旅行社以“团购价”“免费游”吸引旅游者上门,他们尽可能降低自身经营成本,在交通工具、住宿条件等服务方面大打折扣,或在旅途中前往保健品商家诱骗消费者购买其产品,或在签订合同时往往将最精彩、需要付费的景点排除在低价团费之外,变相加价。因此,老年消费者在选择旅行社和产品时不要单纯以价格为导向,要多关注旅游产品的品质。
当心年龄“附加费”陷阱。目前很多旅行团价格很低,一些旅行团只能依赖游客在购物点消费来赚取利润。年龄附加费是国家明令禁止收取的。报团时,要仔细阅读旅游合同内容,检查附加收费、行程路线、收费项目等条款是否合理后再签字和缴费。
当心天价陷阱。在景区就餐和购物时,把价格和计量单位问清楚,再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如出现权益受损时,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保留好维权证据,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
购买理财产品时请牢记五个“不等于”:银行理财不等于储蓄存款;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口头宣传不等于合同约定;别人说“好”不等于适合自己;投资理财不等于投资发财。
要清晰了解产品的发行与签约机构、保本与否、投资方向、预期收益率等,一定要明确自己所购买的产品类型,避免某些销售人员以“存款”“理财产品”名义推销保险。要防范以“赠礼、返佣”等为由进行销售。买保险赠送礼品、返还佣金等行为是法律明令禁止的,如果保险公司或者销售人员对赠礼进行承诺又不予兑现的,消费者要求兑现,法律是不予支持的。要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和对投资收益的收益和流动性需求。清醒应对风险,进行多元化投资,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