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或将再次正回购 货币引流实体
7月2日,李克强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一方面要盘活趴在账上的存量资金,整合专项、优化增量,切实使宝贵资金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要促进“脱实向虚”的信贷资金归位,更多投向实体经济,有效降低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存贷比口径调整,定向央票传言重启……货币政策正在发生微妙地结构性调整,总体依然保持“稳健偏松”,公开市场操作的具体逻辑已经发生背离。 7月3日,市场传言央行向国开行、工行发行1000亿定向央票,期限为3年,中标利率4%。尽管两行7月4日均否认并未认购定向央票,但市场已经对此解读为6月信贷放量后的应对调整。 上一次发行央票回收资金,还要追溯到“钱荒”的前一天——2013年6月19日;相反,央行去年下半年以来,通过创新工具——常备借贷便利(SLF)开始释放流动性,仅2014年一季度就投放3600亿资金,2013年下半年投放2.27万亿。 从整体货币政策和流动性来看,经历去年下半年后“钱荒”时期的调整,2014年以来,货币政策整体稳中偏松,流动性保持适度宽松,无风险收益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左右,债券市场重新步入牛市。 从具体操作来看,一方面,度过去年年底时点流动性管理后,央行今年以来在市场全面操作层面维持了紧缩的步伐。比如,2月18日重启正回购,截至7月3日共进行46次正回购操作,累计回收23680亿资金,维持了中短期市场平衡;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在去年年底也出现了拐点,2013年12月30日后从原来持续的投放流动性变为回笼流动性,三次共回笼3500亿资金。另外,2014年以来,新增外汇占款持续保持低位,5月更是降至400亿。 另一方面,国务院层面又通过央行、银监会、国开行等监管部门或机构进行定向宽松。比如,连续两次定向降准,4月的第一次定向降准针对专注“三农”贷款的县域中小农村金融机构,预计释放流动性近1000亿;6月的第二次定向降准则把范围扩散到“三农”或“小微”贷款符合一定条件的大中型商业银行,预计释放流动性700亿-800亿,招行、民生、兴业以及部分城商行均获得0.5个百分点的定向降准。 此外,央行还通过向国开行和部分地方金融机构在棚户区改造的专项再贷款;银监会还决定从7月1日起调整存贷比口径,对支农、支小再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三农”专项金融债对应的贷款均在口径中得到扣减,预计释放信贷额度800亿。 全面紧缩,定向宽松。表面看似背离的货币和信贷调节方向,背后是李克强一直强调“用好增量”信贷的政策体现,其目的是把整体回笼的资金定向往“三农”、“小微”等实体经济赶。 民生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管清友认为,央行通过连续高利率正回购,使银行将被挤出的无效投资回流至银行间的流动性主动上缴至央行;同时,主动引导汇率贬值以支持货币政策结构性调整,为日后定向宽松创造条件;实际上是等同于央行利用从传统部门回收的流动性这个“钱袋子”,再通过定向宽松的形式,将资金配给到有利于稳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的领域。 事实上,这种效果已经开始显现。数据显示,工、农、中、建四家银行半年信贷增长规模分别为5233亿、4646亿、3362亿、4918亿;6月份单月新增信贷分别为894亿、647亿、188亿、1169亿;四大行6月新增信贷较去年同期多增加200亿,较5月份多增加400亿。交行金研中心预测,银行业6月新增信贷高达1.1万亿。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