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第四季度,各界对中国经济的关注再次升温。本周起,多项经济数据将密集发布,多机构此前预测经济放缓。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刚刚结束的访德之旅中强调,中国经济运行合理,不会出现“硬着陆”。
对宏观数据的悲观预期和中国高层的坚定更引发市场对中国政府未来政策走向的关注。一名接近高层的研究人员昨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的压力是有的,但远没有到悲观的程度。“我们并没有采用一些极端刺激经济的手段,以中国政府的储备和市场的潜力,立竿见影的刺激政策是有的,但从目前来看,仍是在做‘挖井工作’,利好长远。”
李克强在近日主持会议时也强调,“我们政策的工具箱储备还很充足,远没有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程度。”
所谓“政策储备”有哪些?本报记者梳理近期重要会议和采访多名不同界别人士发现,未来一段时期,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将仍是重点,政府将借助进一步简政放权等手段释放市场活力,同时改善传统市场弊病。
另一方面,基建投资仍是拉动经济的主要手段,棚改、铁路、市政设施建设将领衔从地方到中央的重要投资部署,水利、环保、信息网络等领域将进一步得到加强。与此同时,金融手段调控将加强,特别是货币政策“戏份”将进一步加大。
在几轮“稳增长”加码的部署中,棚改都是主角,未来也不会改变
增速放缓“新常态”
经过了前几月的下跌,多家机构和多位经济学家对中国三季度经济作出了下滑的判断。例如高盛预计中国三季度GDP增速将从二季度的7.5%降至约7.1%。隐含的环比增幅为7.8%,略高于二季度。
与此同时,对今年全年经济下滑和明年经济增长继续下滑的判断成为目前市场的主流。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12日预测,2014年中国国内GDP同比增长7.4%,2015年增长7.3%。而在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预测结果为:今年增长7.3%,明年为7%。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短期来看,今年GDP增长底线是7.3%,明年的底线是7%,如果政府不考虑为刺激加力,增长可能跌破7%。他预测2015年的GDP增长可能只有7%,部分季度可能跌破7%。
开篇所述研究人员对本报表示,学界和市场的这一预测是符合大趋势的。一方面,新兴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并非只在中国显现,多个新兴市场呈现这一特征;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储备都到了一个新的时期,不应该再以过去十年的眼光来看待。
而另一个信号是,高层对中国经济放缓“新常态”的容忍也正在增强,李克强11日在中欧论坛汉堡峰会第六届会议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再次强调,只要就业比较充分、物价比较稳定、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生态环保取得积极成果,经济增速比7.5%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
政府职能改革将继续深化
从本届政府目前的表态来看,以简政放权为先手棋的政府职能转变将会以更大的力度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并被认为是寻找中国经济动力的“钥匙”。
本报记者此前从官方人士处获悉,国务院审改办已从各部门现有行政审批项目中梳理出涉及投资、创业创新、生产经营、高技术服务等领域共700多个行政审批项目,将对这些社会关注度高的“硬骨头”进行攻关,力争拿出更多的“真金白银”,更好地向市场和社会放权。
在放权的同时,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在加速。根据国务院的部署,下一步将抓住有利时间窗口,有序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环保等价格改革。
“只有通过简政放权,逐步规范政府的权力,才能够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王满传对本报表示。
基建投资继续领衔稳增长
尽管不是新手段,基建投资将仍是未来一两年的稳增长主角。中金证券研究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基建投资不同于扩大产能的有效投资,它不仅对改善人民生活和发展经济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不会造成产能过剩的隐忧。
一名中部省份发改委人士昨日也对本报称,投资基建是地方乐于推行也擅长的稳增长手段,这样的投资不仅让地方硬件上“好看”,技术和操作风险也较低。
本报记者梳理主要基建工程可发现,棚改、铁路、地下管道建设、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等将是重点。其中,在几轮“稳增长”加码的部署中,棚改都是主角,未来也不会改变。
国家信息中心测算资料显示,如果国家开发银行加大对棚改的支持力度,2014年棚改投资将约拉动GDP增长0.29个百分点;投资力度不加大,棚改将拉动GDP约0.08个百分点。
根据记者获得的信息,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对棚改都给予了“重点关注”,从各个方面推出了众多针对性政策。
一再推高的铁路投资也值得关注。记者从铁路系统人士处获悉,无论是资金还是政策,铁路建设获得的支持可谓近几年来最大的。在地方规划中,铁路和轨道也占据半壁江山。一名地方官员曾对本报表示,铁路建设不仅利好地方经济,同时也是区域经济重塑的重要力量,各个地方都不想落后。
根据国务院部署,年内还将在水利、环保、信息网络等领域再开工一批重大项目,同时推开项目融资、特许经营等模式,鼓励社会投资。
金融工具是“猛药”
经济放缓,中国的金融和货币政策备受瞩目,能否继续坚持定向而非全面宽松的走向引来诸多猜测。开篇所述研究人员对本报称,金融改革是未来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改革之一,而金融工具对经济的刺激也是猛烈的。
李克强在近日常务会议上提出,要用好用活财政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运用定向举措,推进普遍性降费,支持实体经济,缓解“融资贵、融资难”。陈东琪认为,货币政策还有操作的工具,可以调整利率和存款准备金,今年是定向微调,如果明年经济增速跌破7%,政府可能会慢慢发力。
从近期召开的三季度货币政策例会来看,央行的态度是继续保持定力,不进行大规模刺激。但机构预测称,如果四季度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加上明年新预算法实施后财政政策受限,货币政策肯定会在“定向宽松,结构优化”的导向下继续预调微调。
央行行长周小川12日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货币和金融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也表示,鉴于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稳定,通胀将继续保持温和,中国政府将继续以审慎的货币政策立场,开展信贷和宏观审慎政策,来确保资金、信贷和社会融资的合理增长,同时将流动性维持在合理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