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带来的是机遇而非危机
虽然影子银行并非“洪水猛兽”必须彻底清除,但影子银行的快速增长是否会导致中国信贷危机的爆发已引起全球广泛关注。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的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已超过200%,较2008年增长70%。 影子银行或其他非银行金融中介在中国已非常普遍,近年来更是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自2009年以来,中国采取通货再膨胀政策reflationpolicy,政府通过信贷、财政等手段向金融和经济领域注入超过常规的资金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影子银行问题为结构性改革提供良机 我们在试图获得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及不良贷款风险更准确评估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中国经济主要是投资驱动的,融资模式需要重新审视。由于该系统太依赖银行以及日益发展的影子银行体系,偿还期失调不断增加。外汇失调并未出现,因为中国是全球的净贷款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能够应对外部冲击。但债务股本比的错配比较严重,因为股权资本市场并未完善到为杠杆化的企业注入股权资本。家庭储蓄过高,但如何为创新企业增加资本存在着结构性的制约。 第二,由于国内储蓄和投资的高利率,中国在土地和固定资产以及外汇储备上有大量国民财富。考虑到中央政府和家庭部门的低负债,中国不太可能出现偿还问题,除非有巨大的房地产冲击或全球危机。央行已经在限制流动性以抵抗通胀,但货币政策还有很大空间将经济调整到一个新的、更为缓慢增长的平衡上去。 第三,尽管在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很高,很多城市的房价出现攀升,但即使是房地产公司的融资都很少来自银行,而是更多地来自内部资源。省级和地方政府也有足够净资产相当于GDP的130%,能够卖出或私有化用以减少其负债。这并不是说个别房地产企业或某些地方政府在土地价格下降时不会遇到困难,但对系统整体来说,风险是可控的。 第四,风险的复杂性在于企业部门,该部门主要依赖债务包括企业间债务来为其大量投资进行融资。针对企业债务有三个解决方法可行企业进行“债转股”、通过IPO和私募股权管理来筹募股权以及让损失已被认可且注销的失败的公司退出。这三种解决方法都在尝试过程中,因为在国企改造方面已经初见成效,通过减少过剩产能,同时在主要证券交易所和新三板方面加强IPO进程,已经有一个退出或解决机制正在设计议程当中。不能忘记的是,中国仍然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每年增长7%左右。增长会威胁到处理损失的资源。 第五,中国银行体系仍有很强资本,至2014年6月末资本充足率为12.4%,其中一级资产占10.1%。中国各银行仍保持较为健康的净利率差,尽管不良贷款率为风险资产的1.08%,贷款提供量仍为不良贷款NPL水平的262%。 所有这些因素都表明中国可以管理好影子银行风险。本研究表明我们需要更仔细研究实体经济部门主要融资手段应是股权而非负债。我们不能通过更多债务来解决负债问题。只有结构性改革才能解决问题,要更多地通过股权融资,大力提高生产率。影子银行问题为中国金融体系正在进行的结构性改革提供了一个良机。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可控 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发布的《2014年全球影子银行监测报告》指出,中国影子银行规模位列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英国。FSB在2013年的报告中曾指出,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为2.1万亿美元或约占2012年底中国GDP的25%。此外,根据FSB报告中提供的广义非银行金融中介MUNFI的数据,2013年MUNFI总规模为75.2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占比4%,因此可以推算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约为3万亿美元,远少于占比达到12%的美国与英国的影子银行规模。 经纶国际经济研究院针对中国影子银行的研究发现,目前对中国影子银行的估计中存在大量混淆与重复计算,主要是由于银行系统出售的理财产品源自影子银行被错误地包括在内。研究发现,非银行金融中介NBFIs主要通过理财产品WMP和其他证券化手段以市场利率贷款给借贷人,他们能够卖出此类理财产品的原因是这些产品比官方规定的存款利率要高。 可以把这些理财产品看做存款的替代品,其快速增长代表了吸收存款的另一种方式。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影子银行的快速增长意味着信贷风险将要破灭,但是只关注影子银行的高风险并不能解决更根本的结构性问题,即实体经济是如何融资的问题。影子银行的出现是因为官方金融行业由银行主导不能够完全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要,尤其是在结构转型的过渡期。 我们的研究使用了中国2011年国家资产负债表数据,表明了不同子行业之间的关系,说明中国经济和金融系统具有强大的净资产,足够应对影子银行系统的信贷危机可能带来的冲击。即使将数据错误和房地产价格调整的可能性考虑在内,总体数据仍表明中国经济能够处理影子银行风险,因为中国具有充分财政空间和净资产来应对此类风险。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