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险投资网首页 | 收 藏分站 | 融资服务 | 会员服务 | 投资人服务 | 加盟代理 | 投资人打假 | 联系我们
中国风险投资网 > 风险投资案例 > 如何成为第二个黄光裕

如何成为第二个黄光裕

2011年01月10日 05:03

 

黄光裕:“他们骂得很离谱”

“他们叫我黄校长”

张小平(下简称张)注意到一个场景——你一出现在会场,有好几个女孩子惊呼:“黄光裕好酷啊。”你是如何看待企业家的人个魅力?

黄光裕(下简称黄):(笑)我觉得自己在个人形象方面一般。我个也不高,长相也没有特别过人的地方。

张:你觉得一个聚人气的企业家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黄:首先,我做事目标十分明确,阶断性目标一定要清晰,长远目标一定要模糊。一个人做事不要太杂,轻易不要去做一件事情,但你决定做了就一定要有耐心;其次,做事之前你要估算清楚,自己的无形资产有多少?有形资产有多少?但有形资产只是一种润滑剂,无形资产才是真正的财富。国美原来的有形资产很有限,但在运用无形资产方面做得比较好。社会的无形资产支撑了国美的发展,让国美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越来越大,反过来国美又把这些回馈给社会。国美给社会所带来的东西,已经远远超过了国美从社会索取的。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比如说就业,直接在我们公司领工资的有5、6万人,而在公司上班的已经超过10万人,今年利税估计有6个亿。

张:很多人说你霸气太重。

黄:我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霸气,只是有做不完的事情,所以我走路特别快。

张:看来你是没时间为任何崇拜你的女孩子停留了。

黄:(大笑)如果看到起眼的,我会考虑该不该留步。

张:你喜欢做“教父式的人物”吗?

黄:所谓教父,是指我过于严格。我做了19年,在中国有这种历史的廖廖无几。有人说国美是零售连锁企业的黄埔军校,叫我黄校长。零售连锁业最关键的在于可以复制,如果不用很严厉的手段把每个环节都做到非常纯熟,那搬到别的地方就会变味,连锁不了。几万名员工、几百家店,开到最后每家店都不一样,买卖还怎么做?他们说这些话太片面,他们不了解这个行业,不尊重这个行业的个性。

张:国美在快速发展,你本人是如何不断充实自己以适应这种发展的?

黄:我现在只能在工作中学习。

张:有没有上一些什么课程,或读一些什么样的书?

黄:很希望这样做,但实在抽不开时间,精力很难顾及到。

张:有没有什么人让你特别崇拜?

黄: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是我的老师。我信奉一点:每一个人都有对和错,但在别人身上错的在你身上并一定是错,别人身上对的到你身上也并不一定对。对错是根据你所处的环境来进行判断的。

张:你平时上网去搜索“黄光裕”三个字吗?

黄:常常去搜索。

张:最让你生气的文章是什么?

黄:说我们是“黑社会老大式的企业文化”。文章看完了后你会发现,他是为了骂我而骂我,骂得很离谱,没有一点逻辑性。有些文章完全是同行整出来的,是对手在中伤我。但我觉得,最缺德的不是我的同行,而是那些执记者——这种文章根本就不应该写,太没水平了。

张:你是不是在给我暗示,提醒我也别写这种“没水平”的负面性报道?

黄:(笑)要写你就写出水平来,不要像有些记者一样,绕来绕去把一个歪理绕成一个真理。

“不存在伤害感情问题”

张:陈天桥认为,家族企业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方式。你赞成这种说法吗?

黄:对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越是家里人,我会越了解他,自然会找一个能力范围所及的工作岗位给他。不能因为他是家里人,就逢人高三等,在公司里什么人都一样,善于摆正各种关系是最关键的,我不会拿企业的生命开玩笑。

张:能介绍一下你的亲属在国美任职的情况吗?

黄:我大妹黄秀虹在上海,是华东一区总经理。二妹黄燕虹已经不在国美了,张志铭出去开了一家房地产公司。

张:能用一句话评价你的亲属吗?

黄:都很不错,大家都按规矩行事。

张:如果让你打分,你分别能打多少分?

黄:我觉得没分可打。张志铭原来在国美做第一把手,大家都可以看到他的业绩。他在做总经理的时候,威信是相当高的,有些人都不知道他是我妹夫。

张:他为什么走了?你不想让这个企业家族的印记太浓重?

黄:多多少少有这方面的因素吧。主要是他有自己的想法,想干自己的事,所以在2003年时独立出去做房地产。在一起是1+1>2,还是<2?这是我们考虑的。

张:听说你的母亲也在开公司?

黄:那和我的企业没关系。老太太想自己做点事,我个人给了她一笔钱,她能做起来就做起来。我的父母都很开通,知道国美不是一个家庭式的小作坊,所以10几年来从来不干涉。

张:你能评价一下大哥黄俊钦吗?

黄:我们思维不同、性格不同,做的产业也不同。他人比较内向,比我稳。

张:现在还会经常沟通吗?

黄:大家各自都有一个独立的企业,但有时会互相帮忙。

张:两人之间有没有过矛盾?

黄:那是很正常的事情,该争的时候就争嘛。

张:有没有伤害感情?

黄:不存在伤害感情的问题,我们是两个不同的企业。

张:有些媒体报道,你和你大哥的关系十分紧张,甚至曾经叫来保安互相对峙?

黄:当时鹏润大厦一人一半,底下人为了一些小事吵起来。是保安们不懂事,怎么会扣到我们的头上来。

张:你们一家人通常在什么时候会聚在一起?

黄:大家平时都很忙,但在春节、中秋节的时候,大家都希望聚在一起。

“引进职业经理人就像娶老婆”

张:你觉得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黄:在中国,真正的职业经理人还是很少。

张:你衡量一个真正的职业经理人的标准是什么?

黄:职业经理人并不需要夸大他的能力,很多职业经理人并没有真正经历过成功和失败。他应该是一个元帅。

张:你最看重职业经理人的什么素质?

黄:那要看你用他来干吗?职业经理人明白,他们不是“救世主”,不是来改变什么东西的,而应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真正担得起“救世主”,能扭转乾坤的人,全球也不多。

张:你认为职业经理人的通病是什么?

黄:在执行力方面比较差。在中国,有些人做企业心态不是很好。大部分人比较聪明,也有自己的套模式,但他忽略了一个企业的平台,忽略了企业的整体性,所以融入企业的时间比较慢。

张:你最痛恨别人的什么缺点?

黄:说了不算,对人对事没有责任心和忠诚度,这是我接受不了的。

张:你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元帅”?

黄:我们更侧重内部培养。企业是务实的,就像居家过日子一样,而引进职业经理人就像娶老婆一样,要慎重。

张:既要上得厅堂,又要下得厨房?

黄:对。

张:你相信你的直觉吗?

黄: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直觉,但重要的事情不会全凭直觉去决定。

张:在你现有的职业经理人当中,更多的是和你性格相近的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黄:不存在性格问题,企业毕竟不是一个家,我们要能够容纳不同性格、不同能力、不同专业的人来做事。关键看他能不能遵守这个企业的规则,不是说你和老板聊得来就行。

张:你是不是特别看重职业经理人的业绩?

黄:有些人创造业绩特别快,但有些人先是在铺垫,后面才能创造出好的业绩。不能一概而论。

张:你对表现好的职业经理人是如何激励的?

黄:不能光用钱来激励,而要树立起他的信心,让他更快地融入企业当中。只有更多地互相了解,才能更快地发挥他的才能。

张:我们看到,你的竞争对手苏宁电器,早就建立了高层持股方案,在今年7月份深交所中小企业板挂牌上市后,苏宁造就了一大批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国美有高管持股计划吗?

黄:有,但不会很快。

张:大概什么时候?三年?五年?

黄:不会要那么长。我们在调整一种心态——大家持股后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想法,给企业带来的是什么?这是我非常看重的事情。

张:有媒体评介,你是“重人治轻法治、重惩罚轻奖励、重服从轻沟通”?

黄:这人不太了解国美。前一句话完全错了,国美应该是重法治;后一句话说对了60%,如果我们法治不健全,就惩罚不了;至于沟通,我们要求的是跨两级。国美有几万名员工,都重沟通就麻烦了。

张:你刚才讲到,引进职业经理人像娶老婆,那么创造业绩就是像生孩子。你是不是觉得生孩子生得越多的“老婆”最好?如果“老婆”有红杏出墙的行为,你会忍痛割爱吗?

黄:如果危及到企业的安全,那会毫不犹豫。

张:有没有高管背叛过你?你如何处置?

黄:公司有公司的制度,双方也有约定,我们应该依法而行。一个人到国美来,国美给他的是一种支持、一个平台,他的能力只能在接受或者理解这套模式以后才能锦上添花、充分发挥。当然,不排除他有更好的想法,但对一个企业来讲,在运动发展过程中是不可能按照某一个人的思想去改变什么的。企业给每一个创造了一个共同发展的机会,体现的是一种综合力量,并不是个人的英雄主义。

张:国美发展得这么快,你又这么年轻,你到底有没有耐心去培训一个职业经理人并等待他成长?

黄:国美的文化已经是这样,已经形成了一个模式。

张:你的意思是职业经理人必须快速适应国美的企业文化和运营模式,否则将淘汰出局?

黄:我想这是必要的。企业本身已经形成一股力量、一种惯性,在自然推动着前进,并不是我黄光裕本人在推动,有时连我想去改变一些东西都很困难了。

张:据说另外一家家电连锁企业进入北京时,前去应聘的人有40%来自国美。

黄:我没听说过。这要看是哪一级的员工,比如促销员,流动性就比较大。

张:有人说你不相信任何一个人,而且绝对不能容忍经理们建立起自己的地方势力。

黄:任何企业都一样。为什么要允许他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没道理!企业越大,越要集团军作战。为什么部队的口令最后简化成12121?因为人多了,命令就要简单有效。你叫12121,他却走到3去了,这当然是不允许的。应该是老总一声令下,下面的人便排山倒海似地冲上去。

“需要放慢速度、调整节奏”

张:国美到今年年底预计再开多少家分店?

黄:今年开100多家没问题。

张:在去年,几个家电零售企业开店的速度特别快,但大中电器也关了几家店,国美有没有这种情况?另外,你预计一、二年内市场会达到饱和吗?

黄:大中关了这些店,可能是由于某种不方便说的原因造成的,也可能是它对外的一个策略而已。我们花了5、6年的时间,才开了100多家店,但去年一年就开了200多家店,是过去6年总和的1.5倍。但同时我们也有勇气把一些经营不太好的店关了。我觉得一、二年之内市场不可能饱和。当然,如果大家按照去年的速度扩张下去,也许就会快饱和了,因为可能所有的门脸都快变成电器店了,不饱和也饱和了。但行业趋于饱和时,大家就可能放慢速度,调整节奏。

张:在北京,你的主要对手是大中;在上海,你的主要对手是永乐;在南京,你的主要对手是苏宁;在香港,更有丰泽等众多竞争对手。你现在几乎是四面作战。

黄:确实如此。在上海,我们的销售额位居第二,与第一的永乐大概相差35%-40%。假如不计成本,我们明天就可以超过对手。但我们的策略是:先在全国做到第一,然后再提高每个城市的水平。

张:去年你去国外考察参观零售企业,有什么样的感想?

黄:国外的零售模式和中国很不一样——在中国,要求卖场的产品数量要丰富、质量要好、价钱要低;但在国外,零售商之间能够重叠的产品不到30%,别人有的他不会卖。产品的毛利率极高。消费者买到的是一种比较独特的产品,但可能付出的是昂贵的价格。这必须是在一个非常成熟的消费市场,细分市场、细分顾客群,更有针对性地去服务某一类顾客,而且消费者对价格不太计较。但他们进入中国以后,存在着能不能够适应的问题。我觉得10年以后中国可能会适应这种销售模式。

张:国际零售巨头家乐福先后从香港和韩国市场退出,他们完全是靠利润率为标准来进行调整的。国美有没有这方面的思考?

黄:近期来说,单店效率不是我们主要考虑的。目前市场并没有饱和到那种程度,还不用这么精确地去计算。这应该是5年后最关心的问题。

张:现在大家都讲究占位,但这样做对以后的长远利益到底有多大?在扩张和效率之间你是如何保持平衡的?

黄:我们现在更多地是站在企业安全的角度来看问题,并没有太多地考虑盈利的问题。没有扩张,就没有大型企业。当然,如何把握,这要因人而宜、因企业而宜。不能抄袭,也抄袭不来,因为每个企业的背景和内涵都不一样。

张:我们看到,国外的普马特,最终却被后起之秀沃尔马超越了。你有没有担心会有一天被后起之秀超越?

黄:国际的规律并不能代替中国的规律,不能因为某一个企业倒闭了,就搞得整个行业草木皆兵。零售业竞争激烈,有知难而退的,也有被吃掉的,但并不是整个行业在衰落,也并不是大家都没有买卖做了,这只是某个企业本身的问题,并不是行业的问题。中国10几亿人口,那么多消费者,市场实在太大了,今天没有张三,就会有李四,如果没有李四,那么会进来10个王老五。这是必然的趋势。

张:现在竞争这么激烈,国美的竞争策略还是低价吗?有没有什么新的竞争手段?

黄:低价一直是国美的宗旨,但服务是国美最值得挖掘的地方。去年我们开了那么多店,花掉了那么多钱以后,却还能保持利润额的增长,并且略有盈余。我们去年花精力开起来的店,今年会花精力去把经营指标提升上来,明年可能花精力去提升我们的服务。

“大家分工清楚,按规则办事就行了”

张:据说你这一段与张近东、张大中等其他零售巨头走得比较近?

黄:是厂家把我们挤到一起去了的。现在厂商对我们的看法有些极端,这促使我们这些人走到一起来,一起去探讨一起问题的看法,检讨我们可能存在的一些错误。他们怨言多,我们可以理解和接受。我们尽量检讨自己的问题,必竟我们是互相依存的关系。零售市场并不是渠道商的,是大家共同有的。厂商在竞争当中,利润出现了下降,这是无可避免的,但他们首先要检查的是自身的问题,是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不能一味地把问题强压给渠道商。

张:现在进场费成为了厂商和渠道商之间的争议焦点。

黄:我们拿一个人的收入构成来说。假如你的目标收入是一万块,如果低于这个水平你就不会干。而你一万块钱的收入,可能是由工资、奖金等各种各样的收入组成的。进场费也就好象你收入构成的一块而已,你可以不给我进场费,但我的利益你得通过其他途径来弥补。为什么要进场费?第一、是为了减少他们的压力;第二、要让他提前投入,来共同做好这个专场。在几年前,大家都认为进场费这东西挺好的,它促进大家互动互补,但现在个别厂商总拿这说事,不知道他们当时是脑子进水了还是怎么了?反过来说,其实他们是实在挑不出渠道什么毛病来。

张:你觉得真正问题在什么地方?

黄:真正问题不在渠道,而在于国内的一些厂商的产品没有技术含量和品牌价值。象国外品牌的产品综合毛率大概在18%-20%左右,但国产的只有13%左右。某种空调品牌给我们的扣点是12点多,但给批发商的是19个点,就算上促销员的工资,也不过14个点。

张:国美去年提出了相融共生,今年提出了和谐流通。你是如何理解和谐的概念的?

黄:大家一起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一起来提高双方的利润,不要总是硬拼硬打,或光打嘴皮子仗,那样于事无补。

张:据媒体报道,华平投资的孙强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和你非常相似。你会不会不习惯?

黄:他强势我强势,但在真理面前大家都平等。强势的声音是有道理的,这是强者的声音,但并不等于强词夺理。

张:华平会为什么选择国美?

黄:大家可能对国美并不太了解,国美其实是一个非常有长远眼光的企业。华平投资进来之前,对国美做了非常详细的调查,最后认为中国最好的家电零售商是国美。而且他们对国美现有的高层管理团队评价非常高,甚至有些优点是我本人原来都没有意识到的。

张:有合作就会有摩擦,你和华平投资之间最大的冲突和磨擦在什么地方?黄:现在还没有什么摩擦。资本市场都有一些规则,大家的分工都很清楚,按规则办事就行了。

 

 

相关阅读:

·暂无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更多
近期活动
  • 往届回顾

中国-深圳 中国风险投资网--风险投资的门户网站 1999 - 2012 中国风险投资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06111684号

中国风险投资网法律顾问由广东创晖律师事务所独家提供

中国互联网学会 versign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网站备案 网上交易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