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险投资网首页 | 收 藏分站 | 融资服务 | 会员服务 | 投资人服务 | 加盟代理 | 投资人打假 | 联系我们
中国风险投资网 > 风险投资案例 > 赛伯乐投资董事长朱敏:中国最活跃的天使投资人

赛伯乐投资董事长朱敏:中国最活跃的天使投资人

2011年01月10日 05:06

 

  他创办的第一个企业和英特尔撞了车,第二个企业是和微软竞争。第一个企业他卖了1200万美元,思科以32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他创办的第二个企业。如今的他不再是创业者,而是天使投资人。身为赛伯乐投资公司董事长,朱敏的目标是“培养创业的企业家。”

  回国三年,真正让朱敏蹿红的,是一桩轰动一时的收购案:2007年3月,思科宣布以32亿美元现金完成对网迅的收购;这是思科自2005 年以69亿美元收购有线电视设备厂商科学亚特兰大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商业收购。网迅的创始人朱敏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2008年初,他被评为“07年风云浙商”,一同入选的还有阿里巴巴的马云,获选理由是:“他利用自己在美国的地位与影响力为中国企业搭起了国际平台。”此时,朱敏的身份已经变成赛伯乐(中国)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回忆刚回国创业的情形,朱敏说那时他吃了不少苦头,不是自己上当受骗就是被别人当成骗子对待。他说“:人生仿佛就是在吃饼,所有人都能看到你在吃第七张饼,但没有人知道你之前吃过另外的六张。”

  “投资就是寻找千里马”

  见到朱敏,是在阿里巴巴集团组织的一年一度网商大会上。作为风险投资商代表,他和IDG 中国区总裁熊晓鸽、软银亚洲投资基金主席合伙人阎炎一同被请来给网商们讲讲如何吸引风险投资。与熊晓鸽和阎炎向观众挥手致意不同,朱敏以三个大鞠躬亮相,他说自己是来学习的。当天三人互动环节,熊晓鸽被称为“晓鸽”,阎炎被称为“Andy”,只有朱敏还是“朱总”。

  也许,对国内VC而言,朱敏还是一张新面孔。但在美国,他已是名利双收。他一手创立的网迅,是全球商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主要提供商,打败的竞争对手里包括微软,比尔·盖茨曾对他说:“Min,我服了你。”

  在硅谷取得巨大成就的朱敏,还是一直想回国创业。到美国20多年,他坚持使用中国护照,“因为不知道为什么要改变(国籍)。”2002年,朱敏在浙江大学附近建立了“Min’s Lab”,并以此为平台开始天使投资人的尝试。2003年,朱敏投资杭州一家研制激光测试仪器的公司,获利丰厚,这坚定了他要回来的决心。“现在的中国市场机会更多,诱惑更大,我觉得只要回来,无论做什么都能成功。”

  2006年初,朱敏与美国著名早期风险投资商NEA各投50%,成立赛伯乐,第一期融资1亿美元。“赛伯乐”是朱敏自己起的名,作为天使投资人,他希望自己具有伯乐识千里马的慧眼。“我们的定位是找人做项目,而不是找一个好项目去投资,所以就是寻找千里马的过程。”朱敏说不想做成传统的VC,“做VC的人都很尊重我,我不会去和同行抢项目。我的目标是要培养一些企业家,培养创业的企业家。”

  但这次尝试并不比他之前的任何一次创业容易。刚回国,朱敏发觉自己很难适应“中国国情”。他习惯了美式作风,穿着打扮一概不讲究,常常开辆破车去谈生意。许多中国商人并不知道他的底细,甚至以为他是骗子。曾经有一次,他和对方谈好一笔生意后,对方送出门;一看到他那辆破车,吓得脸都白了,生意也吹了。

  更多的时候,朱敏则被别人忽悠。有一次,他告诉一个想投资的公司高管:“只要是挣钱的都可以试。”后来这个公司竟然推出了类似黄色电话的服务。另一个公司为了获得投资,做了一套假的财务报表蒙骗过关,等朱敏发现时,钱已经烧光了。“他很直,别人说什么就轻易相信,又没有国内的团队辅佐,很多时候只管出钱却不懂得维护自己的利益。”朱敏太太徐郁清曾这样评价他。

  走了许多弯路后,朱敏感叹说:“回国这几年,真的改变了许多。”他开始学着和各类媒体打交道,学会政府公关。即便如此,赛伯乐目前仍然采取“投资加介入管理”的模式,“我们不太考虑拒绝我们介入的公司。”

  “如果说网迅时期的朱敏是90%的激情加10%的理性,现在的朱敏就是10%的激情加90%的理性。”如果遇到充满激情但未必能赢利的项目呢,“也会投,不过先投一点点。”想了1秒钟后,朱敏给出这样的答案。

  “脑子活络”的技术厂长

  去年的一次媒体评比中,朱敏获得“中国最活跃的天使投资人”称号,当天与他一起领奖的还有沈南鹏、周鸿等,他们中的多数都是1970 年代出生的人。站在后辈中,已是“六十花甲”的朱敏会做何感想?

  一场“文革”,让朱敏的生命轨迹几乎向后推了10年。他是浙江宁波人,还是那个年代少有的独生子女。但读到高中二年级,“文革”开始;与同龄人一样,他不得不中断学业,开始长达7年的农民生活,其间还做过1年多的建筑工人。“如果没有那段岁月,现在的我会跟多数首席技术官一样,蒙头搞技术,不可能去搞生意经,更不可能拉投资、做销售。”

  有段时间朱敏被分配到运输车队,每天要拉近1吨的货物。宁波乡下有个特点,水多桥多,朱敏根本没有办法独自拉货过桥。每次过桥前,他都会大喊“叔叔阿姨”,盼着有好心人能帮他推一把。就这样,23岁的朱敏第一次尝到人生的残酷。那段时间,他特别爱看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反复鼓励自己要像书中的人物那样从容面对人生的危机和挑战。

  那时候,朱敏已经结婚生子,为了给家人提供好一点的生活,他开始各种尝试。他说服车队让他承包所有修车业务,因此赢得了“脑子活络”的名声,此后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当地一家工厂的技术厂长。在他的带领下,那家工厂的收入不仅实现了零突破,而且获利近20万元。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也正是在那家工厂,未满30岁的朱敏得以完整训练自己构建业务、组织队伍的能力。

  最黑暗的日子

  1977年,朱敏成为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1984年,他又幸运地作为“文革”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前往斯坦福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那一年,他36岁,依然对未来没什么明确规划。他只觉得美国是个充满机会的国家,“我听说许多人去了那里,开个餐馆都能挣大钱,我就想如果我能去美国,肯定也能干出一番事业。”那时的他怎么也想不到,此后他将走一条多么跌宕起伏的道路。回过头去看,朱敏说,“我人生中最传奇的经历和最黑暗的日子都发生在美国。”

  1986年,一个做ERP产品的公司遇到了技术问题,找了许多人都没能解决。他们打听到有个叫朱敏的中国人在斯坦福大学念书,还在帮IBM公司写程序,于是特地跑到斯坦福找他。那时的朱敏虽然给IBM写过几个程序赚外快,但他对ERP一无所知,“我甚至不知道什么叫数据库,我想肯定就是个什么仓库,堆着许多数据资料,我居然还提出要看看那个仓库。”朱敏说,“现在想想对方竟然还肯信任我,简直是匪夷所思。”

  为了不辜负那个公司的期望,朱敏硬着头皮说,“要不先把这个项目的工作手册借来看看。”对方答应了,问他:“你要借哪一本?”“全部!”朱敏的回答让那个公司的工程师惊得瞪大了眼睛,他指着公司资料室那一整架的书说,“你是第一个要求全部都看的人。”

  朱敏清楚地记得那时的情景,那是圣诞节前夕,他一个人载着一堆书开车回家。整个圣诞节,他和念计算机的儿子朱磊泡在了这堆书里。经过一番钻研,他终于解决了那个技术问题,并被那家公司奉为技术权威。也是在那个时候,朱敏开始模糊地意识到未来的路在哪里,“做一个软件公司并把它卖出去。”

  1990 年,朱敏创办了Future Labs软件公司,这也是全球最早开始做多点式资料协同处理软件的企业之一。很快,英特尔公司决定开发类似产品,并宣布投入1亿美元的研发经费。刚创业的朱敏觉得问题很大,但他决定硬着头皮走下去。第一笔100万美元的投资用完后,他再也没找到其他的投资者。

  接下来的几年里,朱敏的日子很难熬,公司的资金出现严重问题。最困难的时候,他靠自己接私活来给员工发工资。“有时候,我跟员工说出去谈生意,其实是去帮别人写程序,换张支票回来发工资。”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想过放弃,“我是认准一条道走到底的人。”直到1996年,Future Labs以1200万美元卖给Quarterdeck,朱敏的苦日子才算暂时熬到了头。

  “一夜成名”

  卖掉Future Labs,朱敏还是闲不下来,再次创业的念头总是挥之不去。一年后,他找到印度人苏布拉·埃亚,专注视频产品的网迅诞生,专门提供网络会议软件服务及支持。

  网迅的前期走过了一段和FutureLabs相似的路。这次,他碰到的对手是比尔·盖茨,微软推出了功能相同的免费软件“NetMeeting”。那时候朱敏去找投资,当对方问起“你们在这个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是谁”,回答是“微软”时,对方的眼睛瞬时睁大。“同样的产品微软多少钱?”“免费。”每次,谈话都到此结束。

  高科技公司发展初期最需要的就是钱。有几次,埃亚熬不下去,就跑到很远的地方喝酒,回来借着酒劲跟朱敏说,“Min,我们算了吧。”每次朱敏都默不作声,“再等等。”他心里一直这么告诉自己。结果,这次很幸运,他们等来了90年代末硅谷投资热,大量的VC涌入硅谷。有了资金,剩下的事情就好办得多。2000年,网迅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

  “做网讯是实力和运气各占一半,如果不是时机成熟,网迅可能会成为第二个Future Labs。”多年后,回顾网讯的发展,朱敏由衷地感慨自己的幸运。

  业界传言,思科收购网迅,朱敏从中获利超过1亿美元,他本人几乎是“一夜成名”。但朱敏却表示,“成名太快不是好事,前面没有积累,突然被人抬得很高,心里难免惶恐。就像现在,网迅被思科收购后,人们开始关注我,如果在中国不做出点成绩,人家肯定说‘原来他在美国那么牛,其实不过如此嘛’。那怎么行呢!”他坦陈,虽然已经60,但不在中国做出一些成绩他是不会退休的。

  现在,朱敏手头已经有几个前景不错的公司,他希望一年能推一个公司上市。关于未来,做农民?做学问或是做慈善?朱敏的回答有些不置可否, “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此前,他给母校浙江大学捐了1000万人民币,成立了一个创新学院。接下来,他还计划在斯坦福大学捐建一座中国研究中心。我们的定位是找人做项目,而不是找一个好项目去投资。我的目标是要培养一些企业家,培养创业的企业家。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我擅于从别人不注意的地方发掘闪光点。


相关阅读:

·暂无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更多
近期活动
  • 往届回顾

中国-深圳 中国风险投资网--风险投资的门户网站 1999 - 2012 中国风险投资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06111684号

中国风险投资网法律顾问由广东创晖律师事务所独家提供

中国互联网学会 versign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网站备案 网上交易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