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太多创业者不够用黄晓明15分钟入股
这么多的申请,一一去回复去面谈对于任泉的小团队来说,是不现实的。不过小团队也有小而美的好处——灵活和变通性。随着申请的优秀创业者越来越多,“专业合作”的概念在 StarVC 眼里越来越清晰: 我们的想法在不断完善,未来我们可能会跟更多优秀的机构合作,他们帮助我们分享和掌控这些优秀的项目,然后我们的StarVC从原先设定的3到5个,可能会改为,可以说一年不超过10个项目吧。最终我们想把它做成品牌,而不是因为它的回报去投资。 说到品牌的建立,StarVC 投资的两个项目:秒拍和韩都衣舍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韩都衣舍获得了十几倍的用户增长。任泉认为,品牌价值的创造是 StarVC 的想要努力的方向。 最后,他再一次强调,StarVC 是新人,是谦虚的,是相信合作共赢,资源共享的! 说好的,给你们加点料: ——关于黄晓明怎么入股的 和冰冰确认合伙后,我说我还得找一个人,这个人得有投资的理念;要得有影响力;最重要的是,他得有钱! 冰冰立马脱口而出:黄晓明,因为黄晓明有钱(晓明你听到了吗)。 我们俩基本上同时确定了晓明,并给他打电话,说这个项目你要不要听一下。晓明是一个不会放过任何商业机会的老板,很聪明,他说他在吃饭,让我马上在隔壁开一个房间他就过来。于是我们三个人开了首次的热辣壹号股东会,我用 10 分钟阐述了我热辣壹号的想法,整个会不超过半小时…… 黄晓明听了之后一句话没说,15 分钟之后问什么时候需要打款…… 面对《互联网的跨界投资新机会》这个超大命题,任泉挥一挥衣袖,选择转而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历。我私心猜想着,从懵懂的学生到如今的互联网新秀 StarVC,他的成长史和大多数互联网创业史一样——够励志,也够屌丝。 我们那时候不叫创业,叫小生意,不叫天使,叫借钱…… 互联网行业有太多的术语,用《甄嬛传》中华妃娘娘的台词来形容:多的让人生气!什么单点突破、平台、刚需、天使……其实在 1998 年的时候,哪来那么多讲究,创业不过就是在做“小生意”。 我发现我大学毕业后并没有先演戏,第一个工作是开了一个小餐馆,而且当时是借钱,到处游说人加入,这个完全跟咱们今天创业者的心态一样,而且当初说是借钱,现在那不就是天使资金吗? 和如今稍显淡定的创业心态不同,任泉当初开餐馆面临较大的压力。他很清楚,当时演戏是一个特别不稳定的角色,相对被动。“我觉得一个男人在你最有精力、最想发展事业的时候,被别人掌控是一个很悲哀的事情。可我能做什么呢?大学学的是影视表演,完全没有任何其他的专业知识”。 相较之下,如今创业者的显得游刃有余的多,创业是为了解决问题,是满足大众需求,是在生计的层面之上静下来慢慢思考如何“改变世界”。而且逐渐庞大的创业者服务群体也加速了创业的节奏,有云计算平台、IM 接口,就连服务于电商卖家的队伍,也到了“生态系统”的量级。 尽管如此,创业服务还是不够,如果你不是在第一个月就找到实操性强的盈利模式(成功者可以找我私聊),也不是背有资源的土豪创业派,在资金面前,总难免苦恼露怯。任泉当时策划要开一家餐厅,大约需要 10 万块,凭一己之力出去游说身边的人,可以想象对话模式可能是这样: 就这样,自己揣着 2 万,找一个朋友借了 3 万,另一个出了 4 万,任泉为自己的餐厅找到了天使投资人,只不过当时的“天使”,只想借钱,不想入股: 其中有一个同学借了我4万块钱,我就跟他讲,其实我不想借这个钱,你干脆你入股吧,我出3万你出4万,你是大股东,你什么都不用管,我给你打工,我还投资,未来赚钱都是你的。他说他不同意,也看不上这个项目。后来这个人后悔了,他当初借了我4万块钱,15年后整个营和品牌价值算起来,应该是几百倍的回报了,那个同学后来非常后悔,他就什么都听我的。他说只要你投什么,我就跟着,这个人就是李冰冰同学。(后来这个承诺被打破了,因为在投华谊的时候,冰冰嫌泉哥投的少……) 对比起如今的创投环境,幽默点说,投资机构太多,创业者都不够用了,遍地生钱,只能感慨任泉同学没有遇上好时代。但他也是很幸运的,就像开头说的那样,这样的经历是屌丝,但励志,也让他有了继续创业的信心,加上后期餐厅做互联网推广的经历和投资回报的甜头,催生了他做 StarVC 进入互联网创投圈的念头。 设定,打乱,设定,打乱,再重来 StarVC的故事和设定我们介绍过,但 StarVC 在上线后的操作细节和遇到的问题之前并没有深聊。起初 StarVC 的设定是接受申请—审核—确定项目是否投资。可是 4 小时内 700 封计划书的开端,让他们着实懵了: 到现在为止我们差不多3个多月,收到了有3000多封计划书,我又蒙了,这个怎么弄?我们看项目的那几个同事,一直被我逼着加班,后来说泉哥我眼睛都睁不开了。原来一年投3到5个和200封的计划,完全被打乱了……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