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投成功案例分析
1.搜房网:创始人莫天全欲携PE机构借IPO “赎回”控股权 搜房网于1999年由莫天全等人创立,它是中国第二大房地产信息网站,主要股东为澳洲电讯。1999年,搜房网获得IDG100万美元投资,后者持有搜房网逾20%股份。 2006年8月,澳洲电讯曾以2.54亿美元的价格购入搜房网51%的股份,当时估值5亿美元。在该次融资中,IDG出售搜房网10%股权,得到4500万美元现金。 截至目前,澳洲电讯持有搜房网51%股份,莫天全持有搜房网30%股份,此外,股东还包括首轮投资人IDG。 股权变化后,作为控股股东的战略投资者与创始人为首的管理团队在公司发展理念等方面存在不同意见,双方一直在谈判沟通,寻找解决方案。创始人莫天全为首的管理团队希望引入财务投资人,或通过IPO引入公众股东,置换战略投资者澳洲电讯的控股股权,从而获得对公司发展的实际主导话语权。 近期报道显示,澳洲电讯希望搜房网能在2010年10月份之前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搜房网控股股东澳洲电讯花了数月,找到两家PE机构General Atlantic和Apax Partners商谈认购股份事宜。 两家PE机构和搜房网的两位股东同意认购澳洲电讯拥有的51%股份,为随后搜房网的IPO提供包销服务。澳洲电讯表示,如果搜房网的IPO认购不足,上述投资人及现有的两位股东同意购买IPO中的差额股份。 搜房的这场控股权战争,被认为是一场“按规则出牌”的游戏,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至少到目前为止,被视为“和平解放”的结局。 2. 智联招聘“内讧”背后:投资方主导公司控制权 2010年7月23日下午,国内招聘网站三巨头之一的智联招聘公司员工接连收到两封令人目瞪口呆的公司邮件。 第一封内部邮件以CEO办公室的名义,宣布罢免CTO余用彤、副总裁罗义华等高管职务,并宣布CFO郭建民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职务。第二封来自董事会授权的邮件则宣布解除CEO赵鹏等4人的职务,并澄清第一封邮件提及的余用彤等4人留用的消息。 接下来的结果是,CEO赵鹏被解职。直至7月27日,澳大利亚Seek公司在澳洲证交网挂出公告,称智联招聘正处于更换CEO的过程中,并正在制定过渡阶段的管理层安排。董事会已经解除原CEO赵鹏的职务,确认了丹飞立出任公司的执行董事、代行CEO职责的任命。这场突如其来的“内讧”,方才暂时告一段落。 智联招聘成立于1997年,其前身是几个英国的猎头顾问1994年成立的猎头公司智联公司,创始人是一个叫Mark Baldwin的英国人。在成立的13年过程中,智联先后拿到了5轮融资。2002年开始,创始人退出。 据了解,1999年起至2008年,智联招聘10余年的时间内先后共有过5轮融资,迄今先后有5位CEO执掌智联招聘,即王三强、张颖、刘浩、赵鹏和丹飞立(出任执行董事,代行CEO职责)。智联招聘的每一轮融资,新的投资方都计划按照自己对市场的理解安插管理层。 自从2006年智联首次接受了澳大利亚最大网络招聘公司Seek2000万美元的投资后,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不断下滑,话语权随之被一点点减弱。到2008年,澳大利亚的麦格理集团有限公司与Seek联手投资约1.1亿美元。 据此前公布的数据, 战略投资者Seek方面通过陆续收购其他股东手中的股权,目前占公司股份比例58.6%,以此推算,公司管理团队所持公司股权已经不到15%,这意味着公司管理层已基本丧失对公司的控制权,投资方已占据主导地位。而在2009年8月下旬,刘浩突然从CEO任上离职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 此后,以COO职位接任CEO的赵鹏,仅持有智联招聘的期权,没有股份,也不是董事会成员。 在这场博弈中,控股股东通过董事会,行使了对管理团队的任免权。 3. 中华英才网:创始人退出 投资人全资控股 中华英才网于1997年成立。1999年,今日资本总裁徐新以个人名义注资。2005年美国在线招聘巨头Monster以1.25亿美元的估价拿走了中华英才网40%的股权,第二年又买下5%的股权。 在Monster与中华英才网签订的3年助其完成上市的对赌承诺无法兑现后,Monster正式收购中华英才网剩余55%股份,成为其全资公司,徐新则以数百倍的收益实现退出。 整个过程中,投资人对于中华英才网的发展一直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中华英才网的创始人张杰贤于2004年离开了他一手创立的中华英才网,没有能够“从一而终”,此后,投资人引入职业经理人团队,打理公司。 但即使在投资人全部控盘的过程中,与职业经理团队在公司发展思路上的矛盾还是体现。在2006年决定是否全部卖给Monster之前,职业经理团队曾希望可以继续按照既定思路做下去,将公司做到上市,但在投资人绝对控制董事会的情况下,原管理团队最终退出,中华英才网变成真正的外商独资公司。 创始人VS管理团队VS财务投资者 2004年,炎黄传媒创立;2006年9月,炎黄健康传媒获得软银赛富500万美元的第一轮风险投资;2007年10月,炎黄传媒获得第二轮3500万美元投资,投资机构包括兰馨亚洲(Orchid Asia)/崇德基金(CRCI)、银瑞达创业投资(Investor AB)、汇丰直接投资(HSBC);2008年1月,分众传媒宣布将向炎黄健康传媒投资500万美元现金,同时还将旗下覆盖中国国内31座城市所有医院和药品连锁店的医疗保健联播网的所有权转让给炎黄传媒,分众传媒获得炎黄传媒20%的股份。 在成功获得第二轮融资后,炎黄传媒开始全国扩张和抢跑,收购了很多地方性的户外媒体公司,甚至不惜以超过竞争对手几倍的价格抢夺资源。至2007年底,炎黄传媒在全国36个城市共有液晶32800块屏。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投资者开始要求被投资公司节流过冬,但炎黄传媒的4000万美元融资款已经在快速扩张的圈地中消耗一空。 2008年3月,公司CFO李晓东辞职,继任者张伟未满一月也离职,副总裁李艺也离职,5月左右,副总裁沈叶、人力资源总监夏海涛等离职;6月,公司COO曹黎明、影视总监李欣离职。除了管理层之外,公司销售骨干也先后离职或被辞退。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公司更为严重的赢利危机。分众传媒在发现炎黄传媒的赢利能力有问题、并且管理团队不稳定之后,停止了与炎黄传媒的投资合作。 由于炎黄传媒创始人赵松青与投资人之间有对赌协议,业绩不佳导致对赌失败后,她要降低在公司中的股份,但她拒不执行协议。2008年10月,炎黄传媒投资方与赵松青开始了一出相互弹劾的闹剧。 这个时候,正是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影响最大的时候,而炎黄传媒内忧外患,导致收入也急剧下滑,人员从高峰期的上千人缩减成几十个人。 『创始人VS管理团队VS董事会』 曾经被誉为中国留学生归国创业的成功案例之一的前UT斯达康中国总裁吴鹰,在2007年7月正式离任。在此之前,吴鹰担任这家美国上市公司的副董事长兼中国区CEO。与董事会出现公司发展理念的分歧,被其本人认为是更主要的原因。 起初,吴鹰强调的“以中国区为重”的战略,与董事会发生分歧,此后,在董事会的特别委员会中,吴鹰曾提倡将UT斯达康拆分为中国和美国两个公司,中国公司主要负责终端和IPTV,并提出由中国区的主要管理层通过MBO的方式,收购UT斯达康中国区的业务,来进行独立运营。但在董事会内部,这一方案没有获得大多数董事会成员的支持。 也有看法认为,吴鹰主管中国业务,主要精力在中国,与董事会的多数大股东沟通不足,虽然其所主管的中国区小灵通业务曾为上市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