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总是意味着冒险。市场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只有穿越激流的人,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那么如何少走弯路,快速到达成功彼岸?
将遥远的乌托邦理想,变成活生生的现实,这中间除去热情和努力,还有太多的因素要考虑。
了解市场
这是创业的第一步。除去复杂的理论和枯燥的数据,一个事实是不能忽略的:我国自主创业的成功率不到5%。
很多人仅凭着一部分资金、一个灵感,或一时冲动就展开了创业的旅程,甚至没看清近在眼前的路标。身处市场中,创业者必须认清周围的环境,把握市场的本质和规律。从大环境看,我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从2003年开始,GDP增长已连续四年超过10%,我国的市场潜力正逐渐显现。随着政策法规的完善,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我国的风险投资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都对创业投资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急功近利和浮躁气息也在弥漫着:据调查,在中关村,中小型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3.7年。
对于市场,成功的商业精英曾总结过诸多名言警句。但对最初创业的人来说,这些格言式的句子并没有太多意义。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从实践中学到的东西才属于你。投资者认清市场,才能明确项目的定位,确定经营范围与核心竞争力。对于投资新手来说,“不熟不做”是一条普遍法则。
有的投资者对市场、行业情况一无所知,只知盲目跟风,等出现问题时又不知所措。有一位白领,辞去了工作,想寻找一个合适的项目进行自主创业。一位朋友提出了一个项目,一一列举自己的市场调查数据,分析了市场前景,得出“前途一片光明”的结论,同时鼓吹说,“你只要投资30万元,其他一切事情全由我来负责。到时候咱们五五分成。”这位白领没有对这一项目进行更多的调查,轻易地相信了朋友的能力,便匆忙进行投资。结果他的朋友拿到钱后,很快就把项目做垮了,30万元投资也自然化为乌有。
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年老的苏格拉底的这句箴言,对创业者来说有了更具体的含义。创业行为的根本还在于“创业者”本身。在我国,人们缺少的不是创业热情,而是理性。所以,在创业之前,一定要冷静下来想想,自己离预期目标有多远的距离,并结合自身的优势、劣势、拥有的资源等作出理性的判断。把相关的东西都想透了,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在这之后,还要对创业进行更充分的准备。首先,要有充分的、可行的项目计划。商业计划书最好有财务专家与咨询专家的认可。其次,要有明确的经营范围与核心竞争力。这是由市场情况、个人特点共同决定的。最后,要准备好“做老板”。
只有在领导的位子上,你才会明白领导和员工的不同之处。作为员工,往往是一个环节的专家。而领导不必成为专家,当企业到达一定规模时,领导的作用完全倾向于管理。这需要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作为领导,肩负更多的责任,必须全盘考虑问题。因此,建议创业者不要直接从员工的状态跳到创业的状态,而要有一个过程,比如做一段时间的经理,积累经验,这对创业有很大帮助。
在创业的途中,“认识你自己”这条原则同样适用。因为创业永远是一个动态的、学习的过程。
磨炼洞察力
企业冲出了起跑线,就只有全力奔跑。创业者会发现,伸展的道路会随时出现分叉,却看不见尽头。因此,创业者不得不培养商业敏感,根据环境的细微变化,审时度势,作出决策。从战略到战术,寻找最佳应对措施。这也是商业最迷人之处: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开辟属于自己的道路。在企业的发展中,创业者要做无数道选择题——最客观的选择,而稍有失误,就可能满盘皆输。
成功需要很多条件,而失败不需要。创业是一项目系统工程,创业者要考虑到人、财、物、进、销、存、竞争、市场细分、定位、管理体系、财务控制、退出机制、预算等一系列的因素。面对众多不确定因素,选择似乎相当艰难——这需要经验、智慧,同样需要运气。决策意味着风险。下面是几个反面例子,创业者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选择错误的时机
受眼前的利益驱使,急于获取回报,而忽视了长远利益,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是企业必须克服的。
见到一种塑料产品深受市场欢迎,成都的一家私营企业的老板也连忙筹集资金,希望自己也尽快开展这一项目。这时,他手下的一名技术员提出了意见:“老板,你只要将开工时间推迟3个月,我们就能调试好一种更先进的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会畅销得多。”这位老板却很不高兴地回答:“推迟开工3个月?你知道推迟开工3个月意味着什么吗?那样我们会白白丢掉上数十万元的利润。”结果,这个项目开始没几个月,就因为产品技术含量太低,竞争不过高品质的同类产品,而陷入滞销。为此,这位老板不得不重新投入资金,对设备进行改造。
选择错误的规模
企业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一味地扩大运营规模会带来很多问题。当资金预算、市场预测,以及材料、人员相关要素的协调等尚未准备好时,高速的增长只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老沈准备投资做电磁炉项目。他充满了自信,认为此项目一定能带来不菲的收益。通过关系,他又从银行贷到了大笔资金。因此,他对同行们“小打小闹”经营方式很不以为然。他高估了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准备大干一场——工厂连上了两条生产线。规模越来越大,企业的负债随着他的盲目投资越来越大,老沈却毫不担心。他认为,等企业走上了正轨,这点儿债务不算什么。可没想到,等他的企业运转起来的时候,别人也赚够了钱,便开始拼命压价。老沈的产品生产了不少,却卖不出去。半年不到的时间,企业就陷入了危机。
从风险与收益平衡的角度考虑,企业要将投资规模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在具体投资时,资金应分批次、分阶段投入,要留有余力,以防出现风险时,手中再无资金可以周济,以致企业崩溃。
选择错误的合作伙伴
有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决定自主创业。他们看好了一个很有市场的投资项目,但因经济基础薄弱,不得不寻求投资合作伙伴。
最后他们同一家极具实力的大型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对方为这一项目投入了足够的资金,同时也占据了大部分的股权。资金问题解决了,但在经营、管理、人力等诸多问题上双方却达不成共识。由于对方是大股东,根本不按这几个大学生的思路运作,结果不仅项目失败,还挫伤了几个人的创业信心。
刚出道的创业者,在以股权融资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双方力量的平衡问题,应学会在尊重合作方的意见的基础上,遇到问题就充分交流,必要时要能够求同存异,克己从人,以争取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附录:
如何获得风险投资
在刚刚开始创业的企业家当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经得起风险投资者对其商业计划的苛刻要求。在这篇文章将从创业者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的介绍,并帮助私募股权投资者从企业家的角度来审视一个成长中的企业,了解它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前期准备工作
要想获得风险投资,首要条件就是先对您公司的潜力、市场环境以及投资需求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并且切记,您提供给风险投资者审阅的企业策划案十分重要,一定要好好准备。一些企业家和管理人员会花费数周的时间来准备提供给客户的产品宣传,却偏偏忽视了与投资者沟通、商谈的重要性。要知道,后者才是更具有决定意义的。
一份详尽的公司介绍将会为您与投资者之间的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虽然有的风险投资基金偏爱比较简单的材料,有的要求提供额外的财务规划和企业模型等,但一般而言,风险投资基金所希望看到的是一份商业计划。不论怎样,材料当中都应当对公司进行详细的描述,包括公司的历史、所有权、产品、市场地位、主要竞争对手、发展策略、财务成果、财务需要,以及主要股东和管理层的专业经历。详细的信息要求可以从私募股权投资公司(VC/PE)获得。
初步评审
风险投资者会仔细地阅读商业计划。他们所作的初步评估是对每份提交上来的计划的第一次也是最关键的考验。有许多商业计划就是在这一阶段被淘汰的。一个风险投资基金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在他们所看到的100份商业计划之中,有一半会在初次审阅时被淘汰;在几个小时更为细致的评估之后,又将有25份遭到否定;而经过更加深入的分析后,在剩下的计划中大概又有10份不合乎要求。在最初的100个候选者当中,只有几家公司的计划可以得到比较深入的分析、评估。而能够就合同的条件协商成功,并最终获得投资的公司为数就更少了。由此可见,对一份商业计划作出精心的准备还是十分值得的。没人愿意失去一次获得投资的大好机会,或是发现仅仅是因为商业计划写得不好,自己好几个星期的努力就全部化为泡影,在初次审阅之后就被投资者拒之门外。
公司可以雇用顾问来帮助拟定企业策划案。然而,负责执行此方案的人员,特别是董事会的成员,应该参与到制定方案的过程中,并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在提交之前,最好能把策划案让公司之外的人士检查一下,他们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客观、公正的态度,比如会计师、审计员、法律顾问、可靠的咨询师或者生意上的朋友。他们能帮您指出方案中的错误、缺陷或者弱点。
“尽职调查”及协商谈判
商业计划通过初步评审后,投资者通常会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并要求提供其它的补充材料与信息。而下一步,基金的代表就该和公司的管理层会面了。如果计划被暂时接受,那么现在就该在计划的细节上多下功夫了。在这一阶段,投资者会对该公司进行深入的分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尽职调查”,这包括商业分析、财务及法律审计、结构分析,可能还有技术和环境调查。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详细信息,而基金会对其保密性作出保证。要知道,风险投资者所进行的投资数量众多,他们具有长远的眼光,对保密性十分重视。
如果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该公司的情况基本满意,公司有条件获得投资,其商业计划也被双方所接受,那么基金就会开始与该公司协商谈判,从而确定投资条件。谈判的主要内容是规定股东的权力和义务、监事会的代表人数、管理期权以及投资者以何种价格购买公司一定数额的股份—在谈判中,最后一点是最难达成一致的。
一般而言,谈判是和投资者的尽职调查工作同时进行的。在谈判和尽职调查成功结束后,就该正式批准所做出的种种决定了。投资基金一般都设有一个特别机构——投资委员会,来对投资作出最后的决策。在决策基础上,双方签署协议,资金开始对公司投资。
以上所说的投资过程——从公司提供最基本的材料和信息开始,直到资金被划拨到公司的户头,通常要经历几个月的时间。至于方案是否通过了投资者的最初审核,几个星期后就能知道了。很显然,这一过程进展的速度是取决于投资双方的。如果公司的所有者和管理董事会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并能和投资者进行高效率的合作,就能使这一进程大大加速。
长期的合作关系
签署协议之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始对公司进行投资,但它对公司的支持并不仅止于此。对基金来说,对某一公司投以资金意味着一个长期合作关系的开始,而合作是以互相信任、尊重彼此的利益为基础的。基金指派自己的人员加入公司的监事会,这是它指导公司发展的主要手段。
基金将监督公司的发展状况、业绩并在战略上对公司进行支持帮助。但一般而言,基金并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而是通过其专业知识和经验来支持公司的管理,聘请金融、战略、营销、人力资源等各个领域的可靠专家来帮助公司更好的成长。如果公司在几年之后取得了预期中的发展,基金就要准备退出了。
根据基金的政策、公司所在行业、性质、市场状况的不同,基金会在投资之后的3到7年后退出。当然,投资的时间有长有短,这都是正常的。
如上所述,在最初的协议中双方已经对退出方式和渠道达成了一致,比如首次公开募集拍卖(IPO)、出售、由公司剩下的股东或管理层收购、卖给其它的金融机构等等。这些方式可以分阶段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
基金退出了该公司,投资开始获得回报。其余的合伙人也可以评估一下他们公司的股票价值增长了多少。实际上,他们可以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同退出,其获得的回报至少会与基金相同,而通常都会更多。也就是说,只有您赚到了钱,风险投资者才能赚到钱。此时,公司的价值已经大大增长,甚至可能是成倍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