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险投资网首页 | 收 藏分站 | 融资服务 | 会员服务 | 投资人服务 | 加盟代理 | 投资人打假 | 联系我们
中国风险投资网 > 创业指南 > 大学生创业逐渐趋于理性选择 科技创业占主流

大学生创业逐渐趋于理性选择 科技创业占主流

2011年01月25日 02:19    来源:创业部    小蔡

  作为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的首批受理点之一,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复旦分基金近日发布了一份自2005年至2010年的运行报告白皮书,报告显示,6年来,通过分基金成功注册的81家企业中,仅有四分之一的企业保持了盈亏平衡,创业者中一半是硕士研究生,科技型企业仍占大学生创业企业的主流。

  据介绍,复旦分基金从2005年开始成规模扶持大学生创业起,到2010年已经组织过10期评审项目,共受理261个创业团队的申请,评审通过113个创业项目。在初期曾出现过创业热潮,如1期有39个申请项目,终审通过29个;2期有89个项目申请,3期也有39个项目申请。而从第4期后,申请者则逐渐趋于理性,每期的申请项目总数基本保持在5个以上,20个以下,终审通过的项目也保持在3~7个。

  从最初的创业热潮到如今的理性选择,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创业者,都仍然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而他们一致认为,创业最重要的,归根结底还是在人本身。

  仅1/4企业保持盈亏平衡

  据统计,在已经注册的81家企业中,产生销售收入、稳步发展的有40家企业,大多已申请专利技术保护或完成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其中,只有20家 保持盈亏平衡、稳步运行;还有20家企业则经营亏损,但仍在发展中。此外,有8家研发型企业还处于研发周期内,暂无销售收入,原因主要在于项目本身发展所 处的阶段实验周期长、资金要求高或市场要求不同所遇到行业壁垒等。这类研发项目还大多与高校关联性较高,在资金成为瓶颈的情况下,对于高校的实验资源依赖 性较强,并可得到高校内导师的指导。

  此外,有7家企业的经营出现困境或停滞不前,还有24家企业已经退出市场,主要原因是创业时项目准备不充分,产品无法很快得到市场的认可,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也未能及时随市场发展和需求而进行有效调整。

  从基金的退还情况上看,有21家企业完成全额退还基金,3家企业分期退出,全额退出企业中,属经营状况良好、完全具备回购能力的企业有11家;项目终止或发展不利、但有能力回购的企业9家;另有1家企业未经营,以转让方式出售公司实现基金退出。

  复旦大学产业化与校产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赵文斌总结,创业者在各个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创业3个月的阶段,关注的是怎么样拿到订单,和员工更好 地交流;6个月、9个月的时候,很多企业开始出问题,如市场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团队也出现问题;一般到12~18个月时,企业相对比较稳定,能看得出原先 的项目能不能做、做到什么程度、碰到什么挑战。到第三年左右,就要开始找资金、拿贷款了。

  创业者家庭压力大,社会认同度不够

  中国青年报记者试图采访两家正处于失败、苦苦挣扎中的企业时,这两位创业者考虑再三,都拒绝了采访请求,他们中的一位到现在还是瞒着家里人创业,为了不让父母发现,是一边打工,一边开公司。

  上海复歌科技有限公司营销总监郭为认为,创业者最大的困难是“让别人知道我们”,他们需要社会认可。作为“海归派”回国创业,他也曾遭到母亲的强烈反对。

  2009年创业,曾承包过上海世博会湖北馆项目的复翔公司CEO封华觉得,纯粹的大学生创业比较艰难,最好要有技术优势,而且一方面要有自身心理上的准备,另一方面也需要获得家人精神上的认可与支持。

  去年创业的陈一(化名)开始没有得到父母的支持,“父母的期望是让你考个好学校,找份好工作,结婚生子,没有想到你会去创业”,他觉得这是父母 的正常思维,“但你不能完全按照他们的思维去走,要和他们沟通,后来父母就慢慢接受了。父母是现实的、关心你的,要让他们知道你在做什么,做成什么样子, 了解你的成长。”

  复蝶公司的徐亦新觉得,自己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认可度还不够。公司拿到东风电动车的流水线检测项目时,只能通过代理商的资质才能得到客户的认可,打出大学生创业的概念后,客户反而对企业产生一定的担忧。

  上海复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薛源与徐亦新有同样的担忧。公司2010年刚创办,由于团队成员也多有工作经验,目前也多依靠以前的关系和渠道和其他企业合作。

  赵文斌说:“大学生创业最大的问题是技术和市场结合得不好,从根儿上说,是获得信息的能力、渠道不够。”

  科技创业占主流,有工作经验占优势

  数据显示,在复旦分基金资助的81家创业企业中,以科技创业为主。其中,仅电子信息类就占56.7%。创业企业申请的专利数量也达到202项, 其中发明专利151项,占74%;获得软件著作权40项;两家企业获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6家企业获得企业质量体系认证;4家企业获得软件企业认定。

  在81家企业的创业负责人中,硕士以上的学历约占3/4,其中,博士19人占23%、硕士41人占51%。在创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中,有许多是 在实验室里就跟随导师或自主承包过项目,接过生意的;有的在学习阶段已经做出产品,待成熟后进行产业化;也有许多创业者有过工作经验,后来回到高校读硕士 或MBA等。

  徐亦新2001年从上海电机学院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后,曾在英特尔科技等几家公司工作,直到2009年8月,和几个伙伴创立了复蝶公司,现在还是复旦大学2009级MBA的学生。公司的几个创始人都有工作经验,徐亦新觉得,有工作经验的人再来开公司,比大学生要成熟,而且在企业中学习的东西也比大学里的更实用。

  2008年毕业后,陈一没有直接创业,而是在一年之内换了6份工作:“因为一直想着要创业,所以没有安安心心地做一份工作,是抱着想对行业情 况、市场环境多加了解,增加经验的心态去工作的。”他工作过的单位,就包括一家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世界顶尖的企业,在这家企业,他看到换了好几任老板,市 场做不起来,市场流动也出现问题,“正好可以学习企业的初创期该做些什么”。另一方面,在工作中,他也学到了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

  创业最本质因素在人

  在这81家企业中,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发展较好的20多个项目几乎全都偏离了最初的发展方向。

  李军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公司从2006年成立开始,已经转换了5次方向。2006年还在复旦大学软件学院读硕士研究生的李军,最初做的是移动金融,开办“扣贝网”,售卖网上优惠券;做着做着,觉得自己的优势在技术,于是转而做纯互联网; 后来“钱花完了,又不得不转型”,2008年,他开始做网上定制服装,提供量体裁衣的衬衫、西服定制服务,公司开始有盈利,可以足够养活家庭。经过几个回 合的折腾,最后“又回到了自己擅长、喜欢的行业――移动商务”。李军坦言,最大问题就是赢利,“没有人一下子就能看清市场,就像蛇的蜕皮,这是个必经的过 程”。

  赵文斌说,这种现象反映,创业企业的发展关键还是看人,校产办在评审项目时,注重项目,更注重看创业者是否有企业家精神,“我们的任务就是把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特质的人找出来”。

  这一说法也为很多创业者所认同和强调。陈一认为:“人是教不出来的,要上了战场才会打仗。困难是正常的,是走在路上必然碰到的障碍,比如河上的桥断掉,前面有山拦着,但你所要知道的是你想要去哪里,碰到障碍时要想办法解决,大不了绕绕路嘛。”

  郭为说,之前在基金会的培训有6次,答辩至少有3次,一开始教室都挤满了人,到后来慢慢的就只有十几个人了,都是决心想创业的,“这就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相关阅读:



解密创业型CEO的众生相


哈佛报告:解密十个创业密码


慕岩:先抓稳面包,再说发挥


创业 把事情想清楚了再说


华尔街日报解密:中国人为什么不愿意创业


不要“创业”挥霍了我们的青春


星巴克CEO舒尔茨:为钱创业的人很肤浅

分享到: 更多
近期活动
  • 往届回顾

中国-深圳 中国风险投资网--风险投资的门户网站 1999 - 2012 中国风险投资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06111684号

中国风险投资网法律顾问由广东创晖律师事务所独家提供

中国互联网学会 versign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网站备案 网上交易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