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到账意味着创业的成功吗?
清华学生邱虹云的视美乐公司“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的创业项目获1999年“挑战杯”大赛一等奖,拿了250万元的风险投资。然而,最终还是运作不顺,难以独立支撑,最后只得卖掉技术,宣告失败。 无独有偶。2006年21岁的华中理工大学新闻系三年级学生李玲玲的高杆喷药器获“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防撬锁获第七届中国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武汉世博科技项目投资公司给她投资10万元成立了天行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不到两年公司同样陷入瘫痪。 就连轰轰烈烈、响彻大江南北的《赢在中国》三个赛季冠军宋文明、李书文、谢莉,也再无后续消息。凭借“券王”优惠促销平台项目名列第四的任春雷获得500万元风投,后来由于印刷成本高,结算不方便,且是后付款,做得很辛苦,到2009年“券王”花完了500万元资金,项目宣告失败。 我认识的几个清华、北大的高材生也曾经凭借几近完美的创业计划书得到了大笔投资,然而,几年下来,要么早已人去楼空,要么苦苦支撑,鲜见实至名归者。 所以,对融资问题我想提醒大学生创业者认识到这样几点: 创业融资成功仅仅是创业的开始,绝不意味着已经成功!清华大学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潘福祥分析视美乐失败原因时说:“学生办公司有他们的优势,比如有闯劲儿,不怕吃苦,能够不计时间、报酬拼命地干。但是,他们也有缺点,那就是不懂商业运作,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竞争对手不会因为你是学生就心慈手软,消费者也不会因为你是学生就买你的产品。”公众舆论也应该有这种认识,不要把几个凤毛麟角般初始创业就获得投资的案例人物当做成功样板,强化这种误导。要知道即便幸运地获得初始投资,也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后面的千难万险还多着呢,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有机会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上获得成功。 常规风险投资和所谓天使投资是非常不一样的。运作规范的投资公司基本不会给仅有一纸商业计划书的创业者投钱,他们主要的投资方向是那些已经初步打开局面,整个商业模式经受了市场考验,有了初步商业成效的处于发展期的成长型企业,特别青睐高科技的、盈利模式新颖而且扩张潜力巨大的,门槛之高非一般大学生创业所能及。有的公司甚至基本只投资那些初具规模,处于上市前“临门一脚”的优秀企业,以期上市后获得巨大市盈率回报。对于他们而言,再好的计划书都不过是“浮云”。张朝阳、周鸿祎也都说过idea并不值钱。企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要素支撑,一个再绝妙的创意,没有长期的努力、脚踏实地的运作,都不过是空中楼阁而已。 天使投资也是风险投资的一种,是指对连启动资金都没有的初始商业创意进行投资,这种情况整体而言属于典型的“低概率事件”,不是说没有,要么是创业者本人已经是相当优秀的企业家,有过非常令人信服的创业成功历史,正如华尔街投资理念:“我们投资的是人,不是项目”。要么就是投资者本人商业经验有限,投资行为非理性,业内就有一位自称“一兴奋,就投资”的名人,自己都承认开始的好几笔投资血本无归。 由此可见,创业这个概念要厘清一下,严格意义上讲,创业就是从无到有,从找到商机注册公司,零起点开始运营,这叫做创业,甚至有学者认为从商业经验积累,项目调研开始也已经进入创业过程。与此同时,大家也把开始运营新生企业称为创业。我们这里强调的是,想创业的大学生在最开始,更应该着眼于自力更生、从小做起,启动的项目最好不是耗资较大的,而是要选择那些自有资金(哪怕是来自父母、亲朋)至少足以支撑到企业运作达到盈亏平衡点的项目。堪称国际创业学鼻祖的美国百森商学院蒂蒙斯教授的《创业学》指出:哪怕是在美国这样的融资环境非常成熟的社会,创业者靠创业计划书实现融资的比例是1%。另一位美国专家谢罗德教授也说:在美国,创业的起动资金的来源,一是靠自己的信用卡,二是靠家族成员的帮助。国内绝大部分企业在零起点的创业之初都没有风险投资的支持,无论是马云还是俞敏洪概莫能外。因此,如果仅凭一纸创业计划书满世界找钱,靠一个自以为绝妙的创意就奢望别人投资给你做实验,结果很可能是四处碰壁,反而空耗了时间,耽误了商机。 我说融资难并不是排斥融资,而是要认识到合适的融资时机。当新创企业经过艰苦奋斗,杀出一条血路,磨砺打造出自身的盈利能力,已经经受住了市场考验,摸索出具有发展潜力的商业模式之时,外部投资能够极大加快公司的扩张步伐,甩开后继竞争者,实现创业者心中的宏图伟业。但是,要注意融资不是靠态度好,靠拉关系,靠口舌如簧。有些创业栏目设计的所谓“电梯三分钟”赛项,要求创业青年在三分钟内陈述自己的项目,力求获得投资方的青睐。如果说是考验选手创业思路是否明晰,是否切中主题,也无可厚非,但总是给人一种仰人鼻息的感觉。实际上,在今天房地产萧条、股市低迷、社会投资渠道不畅的格局下,闲散资金非常充足,他们也在积极寻求能够获得资金回报的好项目。大学生创业者更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打造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植得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这时的创业者和投资方实际上不存在谁求谁的问题,好的企业和投资方是完全平等的,融资行为是基于双赢的考量,而不是创业者向投资方祈求施舍。相反,你越是不卑不亢,敢于和投资方讨价还价,越向投资方传达一个信心:这个企业是值得投资的!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