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如何规避创业“陷阱”
蔡军是深圳工作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从去年10月开始,几乎每天都有人到他那儿谈创业的事。“有做茶叶生意的,有做水果生意的,有涉足马拉松、足球的,甚至还有用移动互联网方式收破烂、卖菜的。”作为一个过去20多年职业生涯中一直在创业的“老兵”,蔡军觉得,现在全民创业已经进入了一个“疯狂”的阶段,但这其中却鲜见以技术立身的创业家的身影。与此相对,美国硅谷则随处可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
过去两年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潮下,许多科研人员也在跃跃欲试,力图将自己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然而,市场的残酷却让久处“象牙塔”的他们徘徊不前。
“双创路,如何走?”7月9日,中国计算机学会在京举行了以“青年计算机工作者的创新创业之路该如何走”为主题的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从投资者、创业者、科研工作者等多个视角解读这一命题。
掌舵人权重占90%
谭晓生是奇虎360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隐私官。他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曾在该校校办企业凯特新技术公司工作过。对于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他一直持比较负面的态度,因为“我看到的校办企业,要么勉强活着,要么彻底死掉,很少有成功的”。在他看来,能够创业成功的只有为数很少的人,而且其必须具备某种特质,如对挫折不能太敏感等。
黑马基金首席执行官、合伙人胡翔表示,作为投资人,他们考察创业团队时最关心的是“掌舵人”,“团队中老大的权重占90%”。他如此总结创业团队中“掌舵人”所应具备的特征:要能高瞻远瞩,脚踏实地,同时还要会“忽悠”。他解释说,高瞻远瞩就是要有格局感和方向感,知道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的路径;脚踏实地是指有执行力,能让想法切实落地,懂产品、懂业务;会“忽悠”则是指其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够影响别人。他表示,投资人在与创业者会面时,通常5分钟之内就会作出投资与否的决策,因此“创始人的感染力非常关键”。
基于在深度学习处理器方面的研发成果,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陈云霁和副研究员陈天石两兄弟创办了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有限公司,并以近5亿元的估值完成了天使轮融资,使得计算所孵化的企业继联想、曙光等之后又添“生力军”。中科院计算所所长孙凝晖笑言,因为创业成风,“现在计算所的研究员如果没创业的话,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计算所的人”。
作为国立科研机构的掌门人,孙凝晖认为,研究所创业一定要有情怀。对国立科研机构来说,创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计算所的情怀是改变国家,并以此为使命和责任。对有志创业的年轻人来说,创业环境是第一位的,对他们的培养也很重要。
跨越鸿沟的惊险一跳
“美国硅谷有很多企业在通过技术驱动改变世界,与之相比,中国可谓应用大国,但在技术创新方面却略显不足。”作为投资人,胡翔很期待中国出现技术驱动型的公司,但他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老师们出来创业却仍持谨慎态度。“从实验室到市场会面临非常惊险的一跳,要想顺利渡过这一关,仅有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有好的CEO。”
胡翔认为,要想创办一家可资本化的快速成长企业,就要把握好四个维度:方向、切入点、时机和团队。在方向的选择上,一定要瞄准足够大的市场,能够形成长长的“雪道”以供长远发展,而赛道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在切入点的把握上,要能够寻找出足够小的切入点,同时商业模式要直接,不要太绕,有助于形成第一和垄断的局面,“以针扎破天”。时机的把握也很重要,后来者要花10倍以上的努力才能赶超先行者,而做得太早则会成为“先烈”。
蔡军也表示,99%的企业都会在跨越鸿沟的阶段死掉。它们此时会发现,自己的产品与市场的实际需求间差距非常大,无法突破,导致团队涣散,销量下降,整个公司面临解体。而要想跨越鸿沟,只有把目标缩小,把各种力量聚焦在一个点上,“不要做大海中最小的鱼,而要成为池塘中最大的鱼”。
钱拿还是不拿
对谭晓生而言,他不看好青年科技工作者创业的理由之一是,许多研究所或高校的老师在创业的同时又不愿意丢掉教授的身份,希望还能有一条退路,其最终目的只是希望能拿手中的技术做个公司,卖个好价钱。这导致许多老师不能坚持到最后,成功的概率非常低,“绝大多数老师又退回学校继续做老师”。
蔡军也认为,为了融资而创业有违商业初心,会导致“骗子骗疯子,疯子骗傻子”的乱象。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现在还缺乏真正的创业者。在他看来,在创业的早期阶段获得投资,有时反而会加快企业的死亡,因为工资开得很高、条件太好,使得创业者对于市场和生存的压力体验不够。因此,对于创业者而言,应该选择能够弥补自身“缺陷”的投资者,例如在提升市场能力、融资能力等方面提供帮助的机构,不能为了融资而融资。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