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平台的未来
网贷平台的未来 一位最近创业的朋友找了三家银行都拿不到抵押贷款。我建议他可以利用一下正在不断创新的金融技术,试试SoFi这样的网络借贷平台。不过SoFi也拒绝了他,因为这家平台遵循的是跟传统银行一样的核保规则。SoFi也一样是把抵押贷款放给房利美(Fannie Mae)。
表面上看这跟这家公司“Don’t bank,SoFi(别找银行找我们)”的口号相悖,可事实上,每一家网贷平台的背后都已经有一家银行了。给这些平台放出的抵押贷款提供广泛融资渠道的能力是出色的,实际上也是必不可少的。自从我们在斯坦福商学院认识以来我就对Mike Cagney非常尊敬,在这件事情上SoFi能继续保持领先我一定都不奇怪。
鉴于最近OnDeck和Lending Club爆出的新闻,媒体自然会开始质疑网贷市场是不是快走到头了。可是摩根史坦利的数据表明网贷市场规模自2010年以来就逐年翻番,Foundation Capital预测到2025年整个市场规模将达1万亿美元,所以暂时看来这样的结论下得有点早了。
所谓主流,我指的是更宽泛的20万亿美元的财富管理市场,这方面Totum已经开始提供差异化的风险分析和数字接触。
比方说,房利美就是一个主流的分销渠道。如果你的401k(企业年金)里面有一支总收益固定收入基金的话,你可能已经买有一部分的房利美抵押贷款证券了。是的,你可能正在对自己和邻居的一部分抵押贷款进行投资!
平台痛点:做生意的成本
今天放贷平台面临的挑战不在于议定贷款的能力。实际上,根据高盛的那份《金融的未来,第一部分:新的影子银行之崛起》报告,对银行严格的资本要求和对高风险贷款的详细审查会继续从银行的放贷活动向非银行转移。
问题在于融资的成本。
贷款业务的盈利指标很简单:净利差,也就是生息率(放贷时的利率)减去付息率(借贷时的利率)的结果。
即便证券比贷款更便利,对于主流投资者来说,这种办法还是显得比较复杂并且缺乏透明度。
现在的银行可以以接近0的存款利率来放贷。对于网贷平台来说,相应的存款户是对冲基金,以及对贷款进行证券化及再销售的机构。我们知道对于接近0的回报对冲基金是不收取2/20(2% 管理费+总利润20%的绩效费)的。
平台的机会:对收益产品的广泛需求
放眼全球,对收益产品的需求实际上有着广泛的基础,这也是人口老龄化推动下的一个重要的长期趋势。作为参考,我们知道全球的固定收益市场规模大概是100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占1/3。
对于可提供稳定高收益、波动性小、与股票弱相关且对利率波动敏感度有限的投资产品,包括普通退休人员、打理退休金和捐款的富裕个人、家庭理财室在内的投资者都很容易接受。
网上贷款具备了上述的这些特性。不过要想获得这些利益,投资者需要承受信用风险。
投资者的痛点:现有投资选择的弊端
这种资产类别主要有三种投资方式:
个体放贷者直接在平台上投资。这些投资者往往是有过信贷投资经历的早期采用者。他们往往要承担单笔贷款的单一信贷风险。
购买非证券化贷款池的机构。对冲基金靠熟练团队和MonJa这类的复杂分析工具从贷款池里面选出贷款进行交易。我们从财富管理机构了解到,把贷款池分配进他们的高净值账户有时候利率会低于承诺,那是因为非预期的违约提取导致。
如果贷款池连娴熟的投资者都体验糟糕的话,普通的散户对这类资产想必就更是敬而远之了。
把贷款池证券化再作为证券销售的机构。理论上,由于有破产风险隔离可以消除贷款方的违约风险,这种办法应该是可以降低融资成本的。它可以把风险分散出去,一部分可以是低风险低利率的,一部分可以是高风险高利率的。
其产出取决于证券化如何给风险定价。而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证券化从次级债制造出了太多的AAA债券。
但今天的平台却面临着相反的问题。在LendIt 上,Prosper总裁Ron Suber说花旗集团高估了贷款风险,因此要求调高利差。
除了对证券化模型可能存在意见不一致以外,证券化的渠道也开始冻结。花旗集团已经停止对Prosper的贷款证券化。高盛和杰富瑞最近也停止从Lending Club购买贷款池。我希望这些仅是暂时的中断。
前面两种选项可扩性都不是很好。如果证券化模型不再有用的话,放贷平台需要拓展他们的放贷群以便将他们从借入资本购入的贷款“存货”分销出去。
跨越银河:“Clean beta”贷款组合
要想壮大新的投资者群体,需要有能够跟这个更广泛的分销渠道(比如独立财务顾问等零售渠道)配合得好的新产品。
像苹果这样成功的消费者产品必须是极其简单的。因此这里的回报与风险结构也需要有清晰的解释。
财务顾问要想分销这些投资产品也需要对贷款产品有足够的了解,同时必须在他们今天使用的投资组合管理平台上也能很容易就访问到那些投资数据。
能够吸引主流投资者的网上借贷平台可以享受到这股发展势头。
容易理解、风险因素同质,只是单一借款人和单一平台风险不一样的贷款组合可以成为主流投资者群体的很好产品。这类似于“smart beta”,即介乎beta(贷款池有暴露风险)与alpha(对冲基金进行的贷款选择与交易)之间。
我称之为“clean beta”。证券化以后投资者对里面的贷款池能否支撑所有的AA级已发债券几乎一无所知。相反,每一个“clean beta”组合持有的是借款人类型和品质相同、可能源自不同放贷者的贷款。这种透明度可以保证对预期回报和违约风险的清晰理解。
传统证券化模型对投资者来说很难懂,“Clean Beta”贷款组合则风险透明
共赢的未来
这样的产品既适合零售市场又适合分销渠道(财务顾问),网贷平台和主流投资者均可从此类产品受益。
对投资者的好处是既可以接触到新的资产类别又没有挑选个人信贷的麻烦。它的收益可能回比对冲基金(往往存在杠杆风险)要低,但是比大多数的资产担保证券都要高—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而且它还降低了平台的融资成本。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