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上世界前沿创新创业
不久前,落户在上海浦东张江长泰广场的太库上海众创空间宣布开业。与传统孵化器不同的是,太库还没开业,就有很多创业者组团前去考察,提前预订了场地;开业之后,前来考察的创业企业更是络绎不绝。
太库何来如此吸引力?原来,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破国界束缚,与美国硅谷、韩国首尔、德国汉堡等地建立了“全球连锁”孵化培育体系,创业者足不出户就能利用全球创新要素,这一“全球资源牌”的魅力吸引了创业者。
站在“地球仪”边上思考创新创业,做全球“少数人才能做的事”,聚焦国家战略最需要的核心技术,这是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确定的“科创路径”。 在上海浦东张江的海科路上,有几栋看上去极为普通的白色大楼,里面集聚着葛兰素史克、辉瑞、罗氏等一批国际生物医药企业。这里就是筹建中的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张江拥有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就像是给生物医药产业安上了马力十足的“加速器”。
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有个“镇馆之宝”——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科研人员可以透过它看到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看清的小于0.2微米细微结构。“冷冻电镜就像给蛋白质‘拍X光片’,可以用来解析它的结构。”中心电镜分析系统技术人员张盈怡告诉记者,通过这台设备,一个月就能完成以往的科研流程。
今年2月17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这成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举措和核心任务。“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张江该做什么?一般的创新当然也可以,但不是重点。张江要承担国家战略任务,成为国家科学中心的承载地,建设一批世界上极少数发达国家才有的世界级实验室和重大科研平台。”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曹振全说,像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这样的世界级实验室正在张江布局,此外还有上海光源二期、超强超短激光平台、活细胞成像平台等项目,它们将构成国家科学中心的基础。
正是在这样一批“国宝”级科研重器的支撑下,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上海光源中心主任赵振堂说,借助上海光源的“光”,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团队探索出天然气直接转化利用的有效方法,被德国巴斯夫集团副总裁穆勒评价为“一项即将改变世界”的新技术,并入选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2014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量子卓越中心院长潘建伟告诉记者,中心牵头承担了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量子系统的相干控制”、发改委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技术验证及应用示范项目等多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均在顺利实施。
依托这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所形成的创新力量,张江将建立集群研究模式,快速抢占生命科学、物质科学、能源科学、脑科学等世界前沿领域的制高点,为把上海建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上海正在形成的科学高地的整体概念,张江将成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聚集地。由此,大量顶级科研资源将落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下一步必须考虑如何让这些科技设施物尽其用。
“张江面临转型,未来要向美国硅谷、日本筑波靠近,形成一个科学城。”对此,上海浦东新区科委主任唐石青表示,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旗下各个科技园区将来应集聚更多研发类企业和创新类企业,而不是集聚以税收、产值为主的企业。“这就要求政府有胸怀,因为我们可能要从原来的利润中心逐渐转变成为成本中心。从长远来看,这一转变对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大有裨益,这也是张江体现国家战略的意义所在。”唐石青说。
张江通过开放式的社会化管理,让公共平台发挥最大效益。上海光源一期已经成为支撑浦东生物医药研发的重要设施,利用率达到90%以上。正是利用了这些设施,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速度、研发质量和研发水平才可以比肩国际。“浦东要创建科创中心的核心区、引导区,最终成为溢出区,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作出贡献。”唐石青说。
肩负重任,上海力图构建开放的市场体系,在张江区域内建设世界级科学城,上海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与上海自贸试验区联动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双自联动”的核心是通过自贸区的制度创新,破除科技创新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此前,上海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的实施方案》,这意味着“双自联动”具体任务路线图正式出炉。
今年,在政府职能转变上,原张江高科技园区办事大厅将按照自贸试验区“一门式”受理办理的要求,优化办事流程,形成集中咨询、一门受理、联动办理的便捷高效服务平台。园区希望与浦东机场、海关合作,将空港货站及监管仓库的部分功能延伸至张江,企业的空运进境货物到达空港后,可直接监管运输至空服中心理货,货物在空服中心内完成进境申报。
借助“双自联动”的东风,一系列制度成果破土而出。比如,作为CMO(生产外包)形式的“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不仅在上海张江落地,而且很快进入实施阶段。勃林格殷格翰生物药业(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家立说:“相信通过生物制药合同生产这种创新模式,可以帮助更多生物制药企业生产出创新的生物制药产品,使中国患者获得更多高质量的创新生物药品。”
“‘双自联动’不是简单的物理联动、区域联动,而是要形成投资贸易便利与科技创新功能的深度叠加和有机融合,从而产生‘1+1远大于2’的化学反应。”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主任沈晓明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和浦东新区政府将进一步聚焦张江科技城建设,加快打造浦东中部创新走廊,建成具有强大原始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人才是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拥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建设科创中心,必须用好人才这个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让各类人才‘近者悦、远者慕’。”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这样说。
入住上海张江“天之骄子”人才公寓已经一年的黄辉,发现公寓周围越来越热闹了:麦当劳、太平洋咖啡、吉野家等知名餐饮企业纷纷进驻,一条美食街眼看就要成形。早就习惯将张江视为“生活沙漠”的黄辉由衷地感叹,张江的生活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了。
在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每2名创业者就有1名是海归。从统计数据来看,目前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集聚了海归、留学生、外籍专家4.5万人;集聚了两院院士159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586人,分别占上海全市总数的96%和93.6%。
不过也必须承认,张江乃至上海的人才政策都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比如,在人才引进和管理上还存在体制机制问题。曾经有这样的故事,从荷兰来上海留学的毕业生,想进入在沪荷兰企业工作却无法实现,他必须要回荷兰工作2年才能到上海工作;某领域的国外顶尖人才,因超过60岁无法办理就业证,也同样不能在沪工作。人才出入境、就业许可和执业资格等方面的种种限制,都制约了人才在上海集聚和发挥作用。
面对瓶颈,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尽快出台政策措施,进一步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改进人才居住证积分制度和直接落户办法,创新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拓展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激励力度,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与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建设人才改革试验区等。
张江还将重点引进新兴产业细分领域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推进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建设,为海外人才离岸创业提供平台,同时计划设立海外人才联络点,依托国际猎头公司,面向全球集聚世界一流的高端人才。通过整合公共和市场服务资源,努力使人才发展环境更具吸引力,满足人才个性化的需求。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