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源创新科技,一个哥大终身教授的疯狂创业
西安交大少年班本科生、清华大学硕士、哈佛大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地球环境工程系副教授(终身教职),主持美国自然基金、美国国防部等多个部门项目、韩国科技部项目、中国自然基金项目……
4年前,正是因为获奖太多、未来太好预测,他决定回国创业。如今,他喜欢同“疯狂的”中国创新型企业合作,让自己发表的那280多篇、被引用6000多次、H因子(用来评价科学家的科研绩效)高达42的论文变成实打实的产品。
最近一个“疯狂”的想法,是给新能源汽车的锂电池外表“包”上一层防撞壳。有了这层壳,汽车制造商可以装入更多的锂电池,提高汽车的续航能力。至于远期目标,他想让新能源车的表面面板可以回收废旧能量,全身传感,可根据路况随时变形。
一路“发论文”的人生,渴望疯狂一把
在2012年遇到中石化西南局的人以前,陈曦的人生,或者说他从事科研的唯一目的,就是“发论文”。他像大多数在海外打拼的学者一样,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论文被引用了多少次、学术水平得到了多少同行的认可、可以拿到多少力学界的大奖。
从2008年到2012年,当时年仅36岁的陈曦,已经凭借超强的学术能力,获得了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PECASE)、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给青年学者的最高奖励(CAREER)以及ASME和SES两个权威协会的所有三项青年力学科学家大奖(SNNA、YIM、THYIA)。
这些大奖,会考虑到获奖人数、获奖者所属学校、获奖者普惠等情况,在陈曦之前,没人拿到过“大满贯”。
也正是在这一年,陈曦感觉“没什么意思”,“未来的人生太好预测,我可以直接看到自己退休后的生活状态”。
一边是力学界青年学者大牛对人生没啥感觉,另一边,大洋彼岸的祖国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经济结构转型要求这艘巨型经济航母向“科技”看齐,疯狂的资本正在追逐石墨烯、超材料等距离陈曦很近、他却并不看好的产品。
“做投资跟选择科研领域其实差不多,不一定跟风选择热门领域。”陈曦说,自己想要开创一个全新的材料研究领域,搞一场颠覆式的革命,但他却并未把目光聚焦在近年大热的石墨烯和超材料领域。
据他介绍,石墨烯、碳纳米等超材料都具有其独特的性质,但这些材料仅在实验室环境下才能100%实现这些独特性质和功能,到了大规模投产的情况下,这些材料的制备会出现10%~20%的缺陷率,不再具备完美性能。
“这种不能大规模投产的东西,能产生多大变革?可想而知。”陈曦说,中国资本市场曾一窝蜂追捧新材料、新能源,但事实证明,一旦政府取消对新能源的强势补贴,泡沫就会破裂。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此前超热的太阳能产业。
与众不同的是,陈曦却想在传统产业发力,“比如石化、电力,几十年来的科技变革很少很少,它们却占据国民经济的重要位置,一旦变革,影响巨大。”
也许只有中国,可能让年轻学者快速进入成熟市场
年轻学者快速参与变革的机会,也许只有中国有。2012年,陈曦应邀回国讲学。像以往的每一次讲学一样,他专注于论文研究、与学生老师交流等。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曦接触到了中石化四川油气田的相关负责人。对方向他讲述了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世界难题——油气中硫化氢含量过高,造成管道腐蚀严重,至今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据悉,当时四川产量最高的元坝气田,每年用在管道缓蚀剂上的费用,就高达两亿元。这两亿元的投入,并没有实际减缓多少管道腐蚀的程度。企业为此找过全世界这方面的相关专家,试过各种方法,却都没能解决这一问题。
涂层法,是各国专家一致认为最有效的办法,但国外专家调制的涂层,每一两个月就脱落了。理论上讲,涂层密度越高,就越不容易被腐蚀,但与此同时,密度越高却越容易在高温后脱落。
这个问题不解决,对人口密度极高的四川东北部地区而言,风险极大。一旦硫化氢泄露,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人员伤亡。
陈曦在这方面,实际上是个外行,他研究的领域集中在环境工程,并非材料界的大咖。但正是这个外行,却有了“试试看”的大胆想法——他想找到一个让涂层一边被腐蚀,一边自己密度变大的好办法。
出人意料的是,中石化西南局在经过论证后认为,可以立项试试。
这在美国,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陈曦告诉记者,美国企业根本不可能让一个像自己一样的“外行”接手这一课题的机会,即便企业同意,美国的审批机构也不会快速批准,“这样的机会,只有中国有。”
一个机会,不仅帮助油气田解决了难题,还使得陈曦本人在科研上得到升华——发现一套新的理论体系,并藉此解决了蚀酸油气田面临的世界性难题。
去年,经过石化、材料领域专家鉴定会,陈曦创新的涂层材料得到肯定并在中石化西南局推广使用。今年年初,中石化西北局也采用了这一新材料涂层。下一步,陈曦打算把这种涂层技术推广到伊朗等国家。
欲颠覆,先求索
如果你以为,陈曦接下来可以“抱”着他的涂层材料“吃”遍全世界,那你恐怕就错了。
这个高高胖胖、不怎么爱吹牛的学者,心中的梦想远比他本人的憨厚长相要“疯狂”许多。
最近,他在忙两件事儿。第一件,是和与自己一样有着“疯狂”想法的未来汽车、乐视汽车等新兴车企洽谈合作事宜;第二件,是与一些有志于扶持创新创业的地方政府,商量着搭建一个集国企、民企、高校、投资人、股权基金等于一体的产学研转化平台。
“就是想干一些有颠覆意义的改革。”所有有关颠覆原有架构的梦想,陈曦说,未来都将在祖国实现。
比如,汽车制造业的颠覆性革命,陈曦认为,很有可能就会发生在中国。因为全世界还没有哪个国家,能把汽车生产行业的入行门槛下降到可供创新型、新生企业可承受范围内来,除了中国。
“汽车是一个技术壁垒、投资门槛很高的行业。但中国有一群‘疯狂’车企,他们不像传统车企那样,不敢也不愿意尝试新材料,他们愿意尝试任何听上去很疯狂的想法。”陈曦最喜欢这样的氛围,在这样的平台上,他可以基于已有的材料技术,做些变革。
第一步,可以给锂电池包上一层壳。一般情况下,新能源车只能把锂电池安装在后排座位中间的一小块区域——防撞,因为锂电池害怕激烈撞击,这就限制了锂电池的容量,造成新能源车续航能力不足的问题。陈曦想,用坚固的新材料把锂电池包起来,这样或许它能被存放在车前盖或后备箱更大的空间内。
接下来,1.5版本的新能源汽车,或许可以用新材料替换锂电池内部的电极材料,使得电极材料在碰撞后可以产生自然裂纹断电,减少电池短路情况的发生;2.0版本的车,可以把锂电池分散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样子,存放在车身里、车门里、后备箱里、车前盖里,不仅减轻车身重量,还能续航发电;3.0版本就是智能汽车,车身材料可以回收废旧能量并将其转化为动能。
目前,陈曦已经在“给锂电池包壳”这一点上有了突破,并进行了初步的产品试验。
“我是36岁以后才真正接触产学研,我希望,后来的青年学者可以从从教第一年开始,就有机会对接企业实际生产需求。”陈曦介绍,同时进行的,还有产学研融合平台的建设。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