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起就业创业“快车道”
安徽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32.6万人, 比上年度多出1.6万人。然而不少毕业生感到, 人虽多了,就业之路似乎也在拓宽, “找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一个数据佐证着这个感受: 截至5月底, 安徽2016届高校毕业生签约率达54.02%, 其中本科生51.16%, 专科生58.49%, 研究生35.37%, 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
好成绩源于安徽近年来多部门多举措打出的就业 “组合拳”。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在安徽已经不是一个部门的单打独斗,而是多个部门的联合行动。”安徽省人社厅副厅长刘少华介绍,早在2010年, 安徽省就已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动机制, 人社、 教育两部门牵头, 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配合, “这让高校毕业生有了就业全过程的政策支持和保护。”刘少华说。
开发就业岗位引导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
开发就业岗位是重中之重。 近年来, 安徽依托产业布局, 引导毕业生向中小微企业就业。 今年 “民营企业招聘周” 期间, 安徽全省共组织民营企业3834家, 提供就业岗位10万余个, 其中适合高校毕业生岗位3.5万个; 现场签订就业(意向) 协议2.03万人。 人社、 教育、 财政、 经信、 国资五部门联合组织开展 “2016年高校毕业生首场大型招聘会”, 提供岗位3.11万个。
引导学生去基层 “建功立业”成为解决安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又一个创新。 安徽稳定提供1.2万个高校毕业生基层公共管理服务岗位。2012年, 大学毕业的孙继颖放弃留在合肥的工作机会, 回到家乡安徽省明光市, 成为这个省第一批基层公共管理服务岗位人员, 入职桥头镇人社所, 从事基层养老、医保、 创业担保贷款等多项工作。如今她已完成3年聘期, 选择续聘扎根基层: “这里很锻炼人, 收入待遇也不错, 开发这样的岗位对高校毕业生来说, 适时且起了大作用。”
今年, 安徽省人社部门共为13638名2016届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1091万元, 享受人数和发放金额都是2015年的4倍, 规模创历史新高。
政策推动让大学生创业更从容
近年来,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形成全国性热潮, 在安徽, 同样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方 “利器”。
合肥工业大学创业导师戴燕如今一个最直观的印象, 那就是自己接打手机的频率越来越高, “创业在校园已经是一种时尚, 我的电话如今基本成为在校创客们的热线电话。” 数据显示, 截至今年5月底,安徽省2016届高校毕业生创业人数近千人,高于去年同期。
学生的积极性与给力的支持政策分不开。 近些年来, 安徽启动“创业江淮”行动计划,推进以大学生为重点的青年创业等八大工程,打造创业服务云和创业创新竞赛两大平台。
校园是毕业生事业起航的 “第一站”。安徽出台政策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 对高校毕业生初始创业给予补助, 推进创业大学 (学院)建设, 为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探索新路径。
安徽大学建立了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和生态与环境实验示范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11个大学生创新实验室, 依托实验室资源开展各类创新、 创业实践活动。 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岳山介绍, 依托下设的学生自主管理中心, 学生可自由体验传媒操作流程, 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 “试错” 平台, 7年来已培养创新型人才近千名。
兴建青年创业园, 让创业之路更从容。安徽规范6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管理,落实租金补贴、水电费补助等优惠政策。 在无为县大学生创业园,目前一期3000平方米场地已入驻企业11家,大学生总数达33人。 负责人刑诚告诉记者,创业园着力解决初创期现实难题,除了提供免费办公场地、 水电网以外, 还为创客提供免费宿舍、 餐饮补贴以及实训车间, 让大学毕业生“愿意来,留得住”。
解决 “钱袋子” 问题让返乡创业成为时尚
“都说出门闯天地,其实家门口的天地同样大有作为。” 2013年,“85后” 大学毕业生吴松青回到了阔别6年的家乡———岳西县来榜镇。毕业于安徽财经学院财经系的他裤腿一卷, 承包起关河村的20亩梯田, 利用当地百姓养蚕废弃的桑枝培养起黑木耳等食用菌, 如今年产高品质黑木耳两万多斤, 市场价60元/斤供不应求。
近年来, 安徽推进创业担保贷款 “整贷直发” 模式, 提供10万元无息贷款, 并开展青年创业信用贷款试点, 为大学生提供30万-300万元的 “无担保、 无抵押” 贷款。 正是解决了创客的 “钱袋子”问题, 越来越多吴松青这样的大学生选择 “洄游”, 返乡创业成为一种新时尚。
“我们还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 利用信息化、 大数据, 实现互联互通, 让学生一出校门就走上就业 ‘快车道’。”刘少华说。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