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行动》的赢家于冬:把主旋律电影做成生意
目前影视市场流行“IP”风,但是于冬并不感兴趣,反而对于爱国题材等主旋律的电影情有独钟,更重要的是市场效果还不错。
“十一”国庆长假,历来是影视市场厮杀的黄金档,有人欢喜有人忧。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无疑是笑逐颜开的一方。今年“十一”黄金档中,博纳作为国庆档黑马影片《湄公河行动》的出品方可谓赚了个盆满钵满。
据中国票房排行榜显示,截至10月20日,《湄公河行动》已创下将超10亿元的票房纪录。根据票房分账惯例,出品方大约可以拿到票房收入的31%~35%,所以博纳影业仅从《湄公河行动》这一部影片中就营收超3亿元。
这是一个电影制作最好的时代,2011年全国总票房突破100亿元,此后的2012年到2015年间,每年的电影总票房至少都有30%以上的增速。
此外,电影也逐步被纳入“泛娱乐”圈子,所谓的“泛娱乐”,指的是动漫、影视、游戏等多种娱乐方式基于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相互交叉并产生共振的一种方式。但目前于冬似乎并没有往“泛娱乐”方向发展的打算。
自1993年正式入行,于冬在电影行业已摸爬滚打20余年,近20年来,电影产业也不断面临着政策及市场的红利。黄金时代下,于冬将如何带领博纳影业立足?未来又将往何处发展?这些问题引发行业关注。
用娶媳妇的钱创业
作为博纳影业的创始人及现任CEO,于冬的创业始于上世纪90年代。据公开资料显示,于冬是北京人,199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当时他正好遇到中国电影市场改革,电影厂要打破原来统购包销的方式,开始搞自主发行,于冬毕业之后便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最普通的发行员。
发行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到全国的各条院线、主要影院去推销发行北影厂的电影,靠卖拷贝谈票房分成,“过去是要靠定拷贝卖钱,基本上每去一个地方就是喝酒,一杯酒就定一个拷贝,就是1万块钱。你多定我几个拷贝,我就多喝几杯酒。”于冬曾对媒体回忆说。
1996年,26岁的于冬成为年轻的副科级干部,但这样的大好仕途并未持续太久。1999年,北影厂和中影合并,于冬进了中影集团,他的副科长头衔也被免职,看着比自己低两三届的师弟成了副科长,于冬觉得“挺失落”,于是决定下海单干。
1999年,于冬与几个创业伙伴成立了博纳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主营电影发行业务,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电影发行公司,当时获得了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第一块“电影发行牌照”。公司成立之初注册资金为30万元,其中27万元都是借的,只有3万元是于冬多年的积蓄,“这都是留着娶媳妇的钱。”于冬曾对媒体表示。
当时发行公司较少,很多拍完的电影都没有被搬到大屏幕上,在这一堆影片中于冬选中黄建新执导的《说出你的秘密》,当时距离该电影拍摄完毕已过3年。
据媒体报道称,于冬私下找到黄建新说,“我很想发行这个电影,但是没有多少钱,反正先给你30万作为定金,是否成功你就相信我一次。”全部身家都交出去后,于冬还需要钱,付款洗拷贝、发行,他硬着头皮去找别人借。最终,靠着多年的经验和人脉,《说出你的秘密》收获1000万元票房,于冬从中赚得人生的第一桶金50万元。
好运气碰上了政策红利
于冬下海创业时期正好遇到了电影市场的政策利好,多项政策的破冰式发展使得博纳影业在此后的十余年间迅速立足并发展壮大。
这些政策包括允许民营公司独立出品,民营电影公司由此获得了著作权的保护。此外,允许民营公司独立发行电影、允许私营公司建设电影院、允许私人投资甚至港资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等政策都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博纳也从中分得一杯羹。
2003年,随着内地与香港地区经贸联系的紧密,大量港片进入内地市场,于冬看准这个机会,帮助港片发行,这使得在随后的5年时间里,博纳几乎垄断了80%的港片发行业务,颇负盛名的《无间道Ⅲ》、《头文字D》等卖座影片便在当时发行。
但随着光线、华谊等影视公司对电影发行市场的抢占,同业间竞争愈演愈烈,“片源的争夺越来越是发行公司竞争的核心。做发行是空中楼阁,没有片子就没有版权,没有戏院就没有商店,没有货柜。”于冬称。
为了控制片源,于冬决定调整战略,开始向电影的制作层面渗透。2003年,于冬的博纳与保利集团全资子公司东方神龙影业公司合资成立了保利博纳,主要侧重于电影的制作,《无间道Ⅲ》便是保利博纳的作品。
而后数年间,于冬带领下的博纳发行了不少优秀影片,这其中包括:《十月围城》、《窃听风云》等,这些影片在当年均拿到了上亿元票房。
“爱国生意”成功运作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