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加传统行业的市井雄心
1979年出生的张员算得上是“北漂”励志典型。2003年,他从湖北一个小乡镇来到北京,与友人合伙开起美发店,时逢“非典”肆虐,新店门可罗雀最终倒闭。他熬过人生低潮,最终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品牌“逸丝风尚”。13年后,如今“逸丝风尚”在北京已经拥有了36家门店,张员早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
八百万的“北漂”中,像张员这样改变自己命运的并不多。随着“互联网+”风潮涌起,的确有不少的年轻人都走上了创业这条路,但真正修成正果的乏善可陈。特别是进入2016年,越来越多的人直观的感受到,“生意越来越难做”。
创业者和投资人将这番感受称之为“资本寒冬”,连“风投女王”徐新都坦言,做投资21年以来,今年上半年是第一次感受到这个冬天很寒冷。互联网所具备的“颠覆一切”的力量第一次受到了质疑。
但恰恰是在这个时机,张员开始与本地生活平台合作,把线下门店搬到了网上,接受消费者的挑选。
美业与互联网的接触其实是非常早的,打开应用搜索,能搜到的美甲、美发、美容多达数千款,但是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已经停止了更新,有的甚至已经打不开。前两年疯狂的美业O2O大战中,互联网创业者们以极低的价格杀入这个行业,以巨额的补贴为抓手希望烧出一个未来,众多线下美发店也加入这场搏杀。“九块九”、“十九块九”做一次“洗剪吹”,低廉的价格令线下门店每逢周末即爆满,但繁荣背后并没有带来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团购以低价的方式杀入整个行业,直接带来美发行业价值的降低,这一点是我所不认可的。发型师是手艺人,他们要练就自己的手艺是需要时间成本和财力成本的。一个好的设计师,从培训学校学成后并不代表他技术非常好,他还需要至少四到五年的现场实操去打磨自己的技艺,”张员还透露一个行业公开的秘密,因为工作时间长,吃饭时间不固定,80%到90%的发型师都有胃病,“他们牺牲了健康所从事的这份工作,团购网站凭什么一杀进来就要求我们把价格做到十几块钱?发型师所付出的巨大艰辛这些都没有人看到。”
O2O掀起血拼大战的时候,张员旗下的几家门店也上线做起了团购,但效果非常差,“手艺人不认同这种低价的方式,线上引来的客人也是抱着占便宜的心理来,双方都没有从心理上认同团购这种形式。”
互联网给张员的印象很快发生了转变。
消费升级的浪潮来临,张员发现,顾客们在挑选美发服务的时候不再单纯以价格为衡量标准,“从原来单纯追求低价到看重服务品质,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转变。”
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也在发生改变,2015年10月8日美团点评合并,O2O领域格局初定,烧钱补贴大战告一段落。O2O的服务本质开始受到关注,单纯拼低价、“一次性消费”过后撒落的“一地鸡毛”并不能带来这个行业的有序发展,发展品质,注重打造头部商户成为竞争下半场的焦点。
2015年年末,张员将“逸丝风尚”旗下所有团购类项目全部关停。重新在百度糯米上线,一张单子一张单子重新做起,尽管未占据先发优势,但张员对结果还是挺满意的,“上线大半年了,效果非常好。”目前来自百度糯米的顾客占所有客户比例为10%,今年是上线第一年,张员觉得这个比例在未来应该会不断扩大。
“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应该是帮助行业获得良性发展的,作为手艺人我们是需要互联网的,客户也需要更多的手艺人供他了解和参考,像百度本地直通车等线上导流带来客户,但线下服务是重点,”张员的思考是,“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线下的服务才是核心。”
除了北京的36家门店之外,逸丝风尚在贵州、郑州的分店也将开张营业,张员说,这些分店一开张就会在百度糯米、口碑和点评上线,“互联网是大趋势,谁拥抱得越早受益就越多。” 如果说张员对互联网的心态经历了谨慎到开放的变化,那60后的创业老将傅振和对互联网的态度是绝对的保守。
和庆斋的总店位于北京的北六环,从TechWeb所在的中关村去总店所在的沙阳路东贯市,开车需要1个小时,地铁加上公交则需要近2个小时。去见傅振和的路上,眼见周围人烟越来越稀少,我心里犯起了嘀咕,“店开在这么偏僻的地方生意会好吗?”
真的不要低估了吃货的决心,临近中午时分,开车来吃羊蝎子的真不在少数。“酒香不怕巷子深,好东西是不怕藏的。”傅振和说,“明年就是和庆斋成立10年了,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们有好大一批老客户,这一批人不管我们走到哪里,他们就会跟到哪里。”
也许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底气,傅振和谈及时下互联网对“食”这一行业的改变时,他的批评比赞赏多。
“你看电视上曝光的那些问题外卖,那哪里是人吃的,互联网+食品行业是让你拿这些东西来糊弄人的吗?”从2007年成立和庆斋到如今,傅振和从来不提倡顾客叫外卖,除了自己所做的羊蝎子以外卖形式卖出难度较大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认为打一个电话叫来外卖,那并不是生活本来的方式,“外卖的东西好吃吗?可能谈不上好吃吧,你们图的就是一个快捷和方便。这些快节奏的生活让你们年轻人失去了对美食的热爱。”
从去年9月份开始,和庆斋开始与百度糯米合作,将线下门店搬上网络,客人可以在线预约、订座。试水之后效果不错,后来又在美团大众点评上线了。
尽管有了“触网”的体验算得上不错,但傅振和认为自己这是被动做出的改变,“客人一来就问,百度糯米上能搜到你们家吗?你们可以用微信转账吗?我做出的这些改变都是因为客户需求产生的,我们被迫加入了这场互联网+的浪潮。”
过去的一年,无论对于线上企业还是线下门店都是十分艰难的一年,随着流量和人口红利的消失,线上的企业说没有流量往线下去找,线下的企业说没有人要到线上去捞,大家都成长乏力。
以傅振和为代表的的一批创业者,他们看到了互联网在流量和人口红利消失后的“无力”一面。随着互联网下一幕的开启,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跨界融合将不断加速。无论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拥抱,没有人能阻挡这股浪潮,很快越来越多的人会发现,线上的企业离不开线下的服务,而线下的门店离不开线上的导流和赋能,线上与线下的深度融合加速事件将会不断发生。 1982年出生的左志浩是一个连续创业者,有着十年快消品从业经验的他,在2016年进入服装定制行业成为依服宝CEO。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跨界算是跨得蛮厉害的。”
服装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其实很早就开始了,对于绝大多数女性而言,最开始网购的物件就是衣服。但从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脱离不开的“衣”、“食”、“住”、“行”来看,“衣”这个部分与互联网的结合还能做出新花样。
2014年5月和8月,央视《新闻联播》两次报道了红领集团。尽管红领集团的名字远没有美特斯邦威有名,但它的净利润率却比顶峰时期的美邦还高。秘诀在哪里?红领走了一条大规模定制模式之路,即C2M(Customer to Manufactory)模式,全部以数据来驱动运营,实现了西装的个性化定制生产。
依服宝要做的其实也是这样一件事,就是把手中掌握的大量的服装定制经验,线下的一对一定制化服务经验“搬”到线上。
2015年,左志浩结束了自己先前的创业项目,以一个“新人”的姿势进入了服装定制行业,他逐渐发现这里面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中国服装成衣市场沿着“生产商—品牌商—代理商—零售商”模式已有意无意地走上了以量取胜的路子。这种模式其实无法真实反映消费者需求,更难说满足个性化需求。在左志浩看来随着中国“新富”阶层的增加,在服装这方面,人们对个性化、品牌化、差别化的追求将会日益明显。
来自光大证券的一个数据为左志浩的判断提供了支持,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私人定制服装市场规模在1022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2000亿元。
2016年依服宝上线京东商城,开启在网上定制服务。“互联网只是一个获客的模式,最重要的部分仍然是我们的服务,电商模式可以让交易环节变得省时省力,”左志浩说,与互联网的结合是必须的,它能直接带来效率的提升和相对更大范围的客户。最为重要的是还带来了数据。
有了大量的数据就可以做用户画像,一个直接的改变是,为一名线下顾客做定制服务时,设计师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做面对面沟通,了解顾客喜好,左志浩说,“但在线上则完全不同了,京东有着大量的用户购买和浏览数据,基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很快的获知顾客的喜好,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与推荐。”
大数据其实也承载着服装行业的大未来,在左志浩的描述中,依服宝最终想做的,其实是这样一件事,“任何服装拆解开来都是一片片的,在数据的不断积累中,最终是可以获得服装的结构化数据,有了这些数据是可以实现类似手机零部件的组合模式,这会大大节省生产和加工成本。”
服装行业目前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每年春节前后,长达一个月时间里,服装行业会因员工返乡不得不停工的。在左志浩看来,一旦服装行业能够实现标准化和模块化,这个行业可能就不再需要这么多的人了,“人不在机器照样可以运转,这可能是互联网给这个行业未来带来的最大改变。”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