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企业成长性的审核趋严 部分转上中小板
随着保荐项目的不断上市,近来不少投行在挖掘优质资源上颇感吃力。据证券时报记者调查发现,应强化内核的要求,目前已有国内多家券商担忧其储备的创业板成熟项目减少,并延长了对创业板项目的观察期,以防上市后业绩“闪电变脸”。 项目储备不足 国内大多数投行经过多年的筹备,至2009年创业板推出时已经储备了大量的成熟创业板项目。根据当时的报道,在创业板开闸前夕,仅创业板项目储备数量排名前十名的大型券商,合计储备项目数已经达到150家之多。 “事实上,这两年发行的创业板项目不少是当时储备的项目。”光大证券一投行人士表示,当时的成熟项目多半都已经被保荐上市。 但是,在经历了两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截至目前,投行前期储备的创业板项目已经被逐渐消耗,许多投行的创业板项目延揽和培育速度已经出现滞后的情况。 据证券时报此前对投行业的生态调查显示,近半数投行人士认为,目前储备的创业板优质项目已明显减少。 据悉,造成投行创业板储备项目减少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前期不少企业纷纷上市,导致创业板项目存量消耗较大;二是因部分创业板企业上市后业绩“闪电变脸”,投行内核加大了风控力度。 提高把关门槛 据了解,目前许多投行在内核时纷纷加强了对创业板IPO企业的审核,这也导致创业板项目的成熟周期被延长。 有投行人士透露,许多企业在选择上市板块时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创业板的门槛最低。再加上创业板较高的市盈率,许多企业因此都将创业板列为上市的首选目标。 “事实上,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创业板的部分要求甚至比中小板还高。”平安证券一投行人士表示,根据相关规定,创业板IPO门槛虽然对企业营收和净利润的要求相对较低,但事实上在内核的过程中,投行内核组对创业板企业的成长性和持续盈利能力要求却相对更加严格。 “这两点恰恰是很多企业最缺乏和最难保证的地方。”上述投行人士续称,“特别是在部分创业板企业上市后业绩出现"变脸",导致许多投行在项目内核时,对企业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的核查变得更加细致和严格。” 另据此前证券时报针对投行人士做的一份调研问卷显示,成长性不足和持续盈利能力受质疑已经分别位列IPO项目上会被否原因的第一和第二位。 培育期延长 业内人士介绍,导致投行手头上创业板优质储备项目趋少的另一个原因主要在于,保荐机构对于创业板IPO企业需要更长的观察期和培育期。 “有意向的企业很多,但条件真正成熟的却很少。”一位来自国信证券的投行人士说,目前多数想上创业板的企业都还处于培育期内。 另据介绍,拟上创业板的企业都是新兴的一些高新企业,主营业务比较单一,多数处于某一领域的细分行业当中。从投行审核的角度来看,这类企业的行业壁垒比较单薄,因此须设置一定的观察期来降低风险。 “创业板企业通常需要2~3年的培育期。目前发行的创业板IPO项目多数都是从2009年开始接触的。”前述平安证券投行人士分析道,多数计划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创立时间都比较短,导致投行需要更长的时间观察这些企业的成长性。 据了解,对于一些甚至已进入辅导期优秀的企业,投行也常常要担任起保姆的角色精心呵护。“这些小企业唯一的优势是成立时间短,股权结构比较清晰。”上述人士称。 部分企业转投中小板 据了解,基于投行内核对创业板企业成长性的审核趋严和设置的观察期相对较长,有部分投行项目组人员在与企业商讨上市计划时会建议一些成长性相对较弱的企业改为申报中小板块。 对此,一位投行人士透露,部分原计划在创业板IPO的企业转而申报中小板IPO,这进一步导致了创业板优质项目储备资源的减少。 除了创业板对成长性的要求更高以外,也有一些投行人士人为,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投行初次接触的许多企业虽然对创业板上市比较感兴趣,但因所处行业属于传统行业,并不适合创业板对行业的要求。 也有投资界人士认为,虽然投行创业板IPO项目库存减少,有可能在短期内影响创业板的发行节奏,但从中长期来看,在下一批企业度过了观察期以后,创业板或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峰。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