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界大佬呼吁宽松监管 希冀政府协助融资
2011年必将被私募界所铭记。 这一年,可变利益实体(简称VIE)模式备受争议、多个地区爆发出借私募股权之名非法集资案件、《基金法》修订进展至实质阶段。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监管”二字。 毫无疑问,在中国的国情下,监管制度的变化必将对私募股权行业的发展形成深远影响。在12月7日的一投资论坛上,多位投资界人士就行业需要什么样的监管进行了讨论。 德同资本创始合伙人邵俊透露,证监会和商务部的态度暗示监管部门不会将VIE一刀切。IDG资本创始人熊晓鸽则明确表态,“最好的监管是通过行业的自律。” 较为微妙的是,今年来私募重镇天津市已经加强了对私募股权的监管。而近期市场又传出消息称,发改委正在研究将试点地区的强制备案制度推广至全国,制定对全社会股权投资企业实施全覆盖备案管理规则。 呼吁宽松监管 在中国,私募股权投资一直处于多头监管的状态。例如融资外币的进入要经过商务部和外管局,上市要通过证监会,国内融资和发改委、科技部相关。 虽然不便于对谁来监管、如何监管发表直接意见,但私募股权界大佬们从未放弃传达声音的机会。“现在碰到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多头管理。我认为中国应该成立一个类似美国中小企业管理署这样的一个机构,专门行使管理职能。”熊晓鸽说。 “风险投资是一个市场的行为,最好的监管是行业自律,由行业协会来监管。例如在美国有此类的行业协会,但政府并没有监管,反而推出一些鼓励政策。”熊晓鸽认为,目前的多头管理会造成效率低下。 不过,即使是在目前的监管体制下,通过私募股权基金模式的非法集资依然蔓延。11月,发改委相关人士透露,根据发改委对股权投资基金募资的相关调研,今年以来有1059只合伙制基金发生非法集资问题。 但也许是因为统计口径的问题,邵俊辩解称,“希望大家不要把私募股权投资和非法集资混在一起。一家国有银行打击非法集资办公室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印象中通过私募股权方式进行的非法集资案例大概不到3%。”他认为,“监管机构应该保护公众利益,而监管的对象,首先应该确认此私募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私募。” 融资依然困难 虽然呼吁宽松监管,但多位与会私募界人士表示,适度监管是必要的,他们同时希望政府能够帮助基金解决融资难问题。 熊晓鸽举例称,IDG今年以来共募集了三只基金,其中两只美元基金仅用了两周就到位13亿美元,而人民币基金用了一年。 “我们能贡献给投资人的主要是时间,但目前国内融资效率不行。我们希望,第一要有专门的政府机构来帮助中小企业,尤其是对融资和退出环境作出指导;二是有专门帮助中小企业的银行;第三,政府应该成立一些专门的引导基金,投入到其他基金中去。” 深圳创新投资集团董事长靳海涛希望,能够通过注册的方式进行宽松式监管。“如果不监管,我们这个行业我认为有两个问题。一是容易鱼龙混杂,影响做正经生意的人,特别是非法集资问题,所以注册登记是很重要的。第二,如果有了注册监管,会有更全面和准确的行业信息,对行业的分析会更加客观和准确,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当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私募行业融资依然活跃。中国市场2011年前11个月共计募资264.6亿美元,同比增长162%。其中有295只人民币基金和28只美元基金,人民币基金的募资总额远远高于美元基金。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