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奶源建设 根本上解决“奶荒”
据报道,尽管从政府到企业,“投建奶源地”的呼声愈呼愈响,“奶荒”还是来了。在行业看来,这次持续了近一年的“奶荒”是在意料之中,又因为乳业市场的“深层次原因”而难以避免。而这令人费解的原因,便是横亘在中国乳品行业的一个持久的怪圈。 “奶荒” “奶荒”的出现,从今年上半年就隐约见端倪,这跟当时发生在中国乳业市场上的几件大事有关。一是年初的恒天然“双氰胺”事件导致奶粉进口量减少;二是香港限购令的出台。在上海铭泰铭观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资深乳业研究员侯军伟看来,对于严重依赖进口的中国乳业,这两个事件直接影响了接下来的乳业市场。 相关部门数据资料表明,近四年,我们国家的原奶供需矛盾越来越大。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原奶供给总量3748万吨,需求总量3920.2万吨,供需缺口为172.2万吨;2012年我国原奶需求量达4359.6万吨,而供给量仅为4000万吨,供需缺口达到了359.6万吨。估计2013年,我国原奶供需缺口将突破400万吨,将达到402万吨。“而这个供需缺口还会加剧。”相关人员表示。 在乳企行业工作了11年的饶国平认为,之所以缺奶主要是几个原因的综合作用,一是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家重发了乳企QS门槛,今年又出台鼓励合并婴幼奶粉企业的精神,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原来伴随中小企业关门依附之的家庭牧场(散户)纷纷关门。除了奶源地建设不足,进口减少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今年新西兰奶粉事件,国家停止了对部分公司产品的进口,原来依赖其供货的“饮料公司”没有奶粉来源,只有在国内抢奶源。 怪圈 回顾2013年国内乳业市场,从上半年的重组合并引发猜想,到下半年愈演愈烈的“奶荒”问题,从业人士和研究人士在讨论相关话题时,总绕不开一个问题,奶源地。因为从震动全国乳业市场的三聚氰胺事件以来,人们就已经发现,奶源地才是“拯救”中国乳业市场的最大救兵。 然而,在饶国平看来,关于建与不建奶源地,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怪圈。“企业应该建奶源地,为自己的产品增加安全保障,事实上WTO开放后,我们已经是地球村了,我们的牧场现在已经大量进口美国牧草了,而中国的奶农(牧场)已经是直接面对海外资本的竞争。”他说。现在中国牧场有些硬件设施其实已经超越欧美了。但是因为管理、生产环境、规模等方面的原因,国内奶源一直比海外奶源贵。所以,造成饮料公司和一些乳企都不愿意在牧场上投入。“事实上中国奶业每次危机都来自奶源,根本问题在养牛,这是一个怪圈。”饶国平说。 对于饶国平所说的这个怪圈,也是不少乳业人士私下里一直议论的问题。除了奶农承担过高风险不愿意养牛,还有部分企业因为节约成本不愿意投建养殖基地。以蒙牛为例,2012年的养殖基地投入只占收入的0.5%,集团支出的8%。而伊利2012年总收入410亿元,但是投在养殖基地的资金也只有89亿元。而据行业人士分析,他们的这些投资都远远跟不上市场的需求。 “在2008年这个时间点之后,到2013年,每次乳业出现大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源头建设上。可以想见,源头有多么重要。”侯军伟表示,但是连大企业的投资都这么少,乳业问题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陈连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透露,2012年是国内很多乳企加大奶源建设力度的一年,比如伊利投资12亿元加强奶源建设,辉山、现代牧业也都投资建设了新牧场,连恒天然也来华建设了两座牧场。从牧场投资建设到投产需要一个周期,这些2012年投资的奶源基地今后将逐渐投产,生产潜力将逐步释放出来。 另有部分乳业人士从政策方面也看到了缓解奶源危机的希望,饶国平表示,看过三中全会的决定内容,其中有对农业这块内容,如果土地能流转,能加强对专业户的支持,也许对牧业来说是红利。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