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推进金融IC卡事业 概念股受益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秉承普惠金融理念,坚持服务民生取向,坚持完善公共服务方向,顺应国际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从中国实际出发,全面启动金融IC卡工程。 坚持金融服务民生,探索中国普惠金融道路 中国金融IC卡工程的发展是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金融业的支付工具主要是现金、票据和汇兑。改革开放之后,位于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省率先引入当时国际上普遍使用的银行磁条卡,银行卡业务快速发展。截至2000年底,全国银行卡发卡量近3亿张、交易额超过4万亿元。2002年,在中国人民银行推动下,中国实现了全国银行卡的“联网通用”,建立了“市场资源共享、业务联合发展、公平有序竞争、服务质量提高”的发展机制,促进了银行卡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并有效解决了当时商业银行存在的“各自发卡、互不通用”问题,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此后仅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银行卡发卡量翻了三番,交易额增长超过60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金融IC卡工程正式启动。 金融IC卡是指由商业银行发行、以集成电路芯片为介质、承载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金融集成电路(IC)卡金融行业规范应用、具有金融支付等功能的银行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金融IC卡多应用受理环境逐步走向成熟化,发卡量、交易量、用卡质量稳步提升。截至2013年底,全国金融IC卡累计发卡5.93亿张,在全国范围内,98.6%的POS机终端和98.5%的ATM终端已经完成相关技术改造,可正常受理金融IC卡业务。2013年全年新增金融IC卡占新增银行卡比例达到64%。 金融IC卡是现代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高度融合的创新工具,采用芯片技术与金融行业标准,兼具银行卡、保障卡、管理卡等多重功能。相对于传统的银行卡或一般的IC卡,金融IC卡更具安全性、便利性、标准性、经济性和可拓展性。在安全性上,金融IC卡的应用能够消除传统磁条卡的伪卡欺诈风险,有效杜绝接收假币,使得持卡人资金更加安全。在便利性上,金融IC卡的闪付功能不需签名和找零,可在公交、地铁和餐饮等行业广泛应用,使得消费支付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在标准性上,金融IC卡作为银行卡的换代产品,统一、规范的发行标准促进了中国支付产业的发展。在经济性上,芯片卡不仅使用寿命较长,并且能够循环使用,降低了再生产的周期。金融IC卡的广泛应用还可以减少纸币、辅币的生产和流通,降低相关物质消耗,推进国家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智慧城市和建设绿色城市的新战略和新理念。在可拓展性上,金融IC卡不仅可以应用于传统银行业的支付领域,而且可以满足其他行业尤其是公共服务领域的金融需求。 促进移动金融与金融IC卡的融合 2013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扩大“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一卡多应用”的具体要求。做好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工作,既符合中央关于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公共服务的思路,也符合国家关于金融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要求,是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人民银行和金融科技战线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我国金融IC卡的广泛应用、移动通信网络的蓬勃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以移动支付为基础的移动金融已逐渐进入金融服务民生领域,代表了金融IC卡多应用的发展方向。从国内外银行卡芯片化迁移与移动金融技术创新的进程来看,当前正是中国推进移动金融产业发展、奠定业务运营基础、建立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的移动金融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条件,充分发挥银行间联网通用渠道和金融IC卡技术标准的优势,进一步完善金融IC卡的公共服务功能。为顺应国内外金融业务创新的发展潮流,中国人民银行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早在2010年就制定了推进移动金融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012年制定并发布移动支付金融行业标准;2013年建设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2014年开展移动金融综合应用创新试点,并计划于2015年通过试点示范带动移动金融的应用推广。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正在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推动,促进移动金融与金融IC卡的融合。在继承现有金融IC卡行业多应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移动金融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特点,积极探索手机信贷、电子现金、医疗健康、公共交通等移动金融应用,推动多行业、跨部门的信息共享。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抓住机遇,以扩大金融IC卡应用推广工作为突破口,加快移动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移动金融健康发展的有利环境,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平台和载体,为百姓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