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是"猛药" 时机仍未到
3月份陆续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加速下滑:消费、投资以及工业生产等各项经济数据均表现不佳,近期公布的汇丰中国3月制造业PMI初值降至48.1,为去年7月以来的低位,且连续三个月处于荣枯线下方,央行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否会发生变化?国信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钟正生做客采访时指出,种种因素及迹像表明,目前央行还没有必要执行降准这么一剂"猛药"。 钟正生解释,先回顾一下前两轮降准周期的情况, 2000年以来,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只有过两次下调周期:第一个周期开始于2008年10月,到2008年底连续三次共下调了1.5%;第二个周期开始于2011年12月,后在12年2月24日和5月18日又分别下调。而在这两次下调存准周期之前,都出现了经济增速过快下滑,外汇占款流入规模锐减甚至出现流出。在微观层面上,则表现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振,货币乘数大幅萎缩。 而目前货币政策的约束条件,并非基础货币的过度紧缩——市场仍在争议资金面为何超预期地宽松,也并非货币乘数的大幅走低——相比前两次下调存准前,目前的货币政策乘数并未明显降低),因而需要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来扩大货币供应。进一步地,即便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率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单向预期也有改变,但判断外汇占款就此跌入低谷,因而需要下调存准来加‘、以对冲,也是稍显草率的判断。毕竟,中美经济增长的换档才刚刚开始,人民币汇率决定的本源:经济增长前景或者说生产率,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因此,除非看到经济增速过快下滑,而外汇占款流入规模锐减,才是预判降准的适宜时点。 钟下生进一步解释,即便货币市场流动性吃紧,商业银行放贷受阻,央行也完全可以先暂停正回购、开启逆回购、动用SLO和SLF等来释放流动性。因此,不管是从维稳经济的前瞻考虑,还是从维稳货币的当务之急来看,目前央行完全没有必要诉诸存准这一效果如此刚猛、信号如此强烈的货币政策工具 虽然小川行长一直强调,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主要是对冲外汇占款的消涨,并不表明货币政策是松或者紧。 |
相关阅读: |